下下针锋无不实。宋代。释印肃。一个闲身包万有,不能自把著针缝。众缘聚衲须微细,妙相庄严一大通。下下针锋无不实,条条线贯不空空。连天铺地山和水,一合圆成始脱笼。更有一般奇物处,岩前枯木笑春风。
《衲衣示众》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佛教僧人穿着朴素的衲衣,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心灵自在的境界。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衲衣示众,意味着僧侣穿上衲衣向众人示范。衲衣是佛教僧人的常服,象征着他们舍弃了尘世的奢华和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在的心境,即使身处万物之中,却能保持超然的态度。诗人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闲散之人,但却不能自己动手缝制衣物。他说众多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衲衣的细节要做得非常精致,但整体形象却是庄严而完美的。每一针都是实实在在的,每一根线都是贯穿实质的。山水连天般的布料,只有在拼接完整后才能真正呈现出完美的圆满。此外,还有一些奇特的物品,比如枯木在岩石前迎着春风欢笑。
赏析:
这首诗词以衲衣为象征,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内心自在境界的向往。衲衣的制作需要精细的工艺和耐心的心境,这与修行的过程有着相似之处。诗人通过衲衣的隐喻,表达了一种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心境,展示了佛教僧人追求解脱和平静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连天铺地山和水,一合圆成始脱笼"表达了事物的完美需要综合各个部分的和谐与统一。只有在衲衣完整地制作完成后,它才能真正展现出它的美丽和内涵,也唤醒了人们对于整体和谐的追求。
最后的两句"更有一般奇物处,岩前枯木笑春风"揭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感悟。枯木在岩石前迎接春风,意味着即使是看似凋零的事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也能展现出生机与欢笑。这种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领悟,也是诗人追求心灵自由的体现。
《衲衣示众》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于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内心自在的向往。通过衲衣的隐喻,诗人呈现了佛教僧人追求解脱和平静的精神境界,并展示了事物和谐统一的美丽。同时,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领悟,也进一步丰富了诗词的内涵。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