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不入三摩地。宋代。释印肃。非不非,是不是,是非不入三摩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
中文译文:《颂证道歌·证道歌》
诗意:这首诗词表达了证悟佛道的境界和智慧。通过对非非、是不是、是非不入的思考,诗人揭示了超越对立和相对概念的真实境界。他指出,通过一念普观,我们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超越存在与否的界限,达到无去无来、无住的境界。
赏析: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直接表达了佛教哲学中的证悟境界。诗人通过对非非、是不是、是非不入的对立观念的反思,表达了超越对立的境界。他指出,当我们能够超越对立的观念,不被是非之辩所困扰时,我们就能够进入三摩地(佛教修行中的一种境地),达到真实的境界。
诗人进一步指出,通过一念普观,我们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不再是我们思维的局限。同时,我们也能够超越存在与否的界限,达到无去无来、无住的境界。这种境界意味着超越个体的存在,进入普遍的、无限的境域。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佛教哲学中关于超越对立和相对概念的境界。它向我们揭示了超越思维的局限,进入智慧的境地的可能性。通过深入思考和修行,我们可以体验到无限的智慧和平静,超越时间和存在的束缚,达到真实的境界。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