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五百人。宋代。释心月。出岭超方,九上三到。一槌便成,未是性燥。诵过水偈,闻色空义。搅炒肝肠,睡不成睡。棒头领旨,句下明宗。夜半鳌山,如鹤抛笼。象骨岩高,中有鳖鼻。千五百人,中伤者几。三毬并辊,大用全提。石火莫及,电光罔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今昔行人,看之不出。望州乌石,日炙风吹,万福曾郎,眼戴双眉。
《雪峰真党内禅师赞》是宋代释心月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内在体验。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出岭超方,九上三到。
一槌便成,未是性燥。
诵过水偈,闻色空义。
搅炒肝肠,睡不成睡。
棒头领旨,句下明宗。
夜半鳌山,如鹤抛笼。
象骨岩高,中有鳖鼻。
千五百人,中伤者几。
三毬并辊,大用全提。
石火莫及,电光罔追。
大地撮来,如粟米粒。
今昔行人,看之不出。
望州乌石,日炙风吹,
万福曾郎,眼戴双眉。
这首诗词的诗意深邃而含蓄,表现了禅宗境界和禅修的内在体验。
首先,诗中提到了"出岭超方,九上三到",这是在描述禅修者超越尘世的境界,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超然自在的境地。
接着,诗中提到了"诵过水偈,闻色空义",这是指在禅修中通过诵念佛号和领悟事物的本质来体验禅意和舍离世俗之意。
诗中还描绘了修行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搅炒肝肠,睡不成睡",表达了修行者在内心的冲突中难以得到平静和安宁。
诗中出现的"棒头领旨,句下明宗",是指禅宗中使用棒击打弟子以触发悟悦的方式,以及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承禅宗的真谛。
"夜半鳌山,如鹤抛笼"描绘了修行者在禅修中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如同自由的鹤飞翔。
"象骨岩高,中有鳖鼻"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领悟,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
诗中还提到了"千五百人,中伤者几",表达了禅修者众多,但真正能够领悟禅宗真谛的人寥寥无几。
最后几句"今昔行人,看之不出。望州乌石,日炙风吹,万福曾郎,眼戴双眉",以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修行者对于禅宗境界的感悟,通过冥想和修行,能够超越尘世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解放。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禅宗的修行意境和内在体验的描绘,表达了禅修者在超越尘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境界和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禅意和哲理价值。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释心月。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