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冷泉清波无透路。宋代。释绍昙。面皮刮得霜,脊梁生铁铸。活弄恶机关,真本奉化子。据南山白额落却威,锁冷泉清波无透路。最无端是不近人情,把断贯索,倒悬佛祖,四海禅流恶见渠。任妙手僧繇,画得全真,且无著处。
《大川和尚赞》是宋代释绍昙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和尚的形象,充满了禅宗的哲理和对佛教修行的赞美。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面皮刮得霜,脊梁生铁铸。
活弄恶机关,真本奉化子。
据南山白额落却威,锁冷泉清波无透路。
最无端是不近人情,把断贯索,倒悬佛祖,四海禅流恶见渠。
任妙手僧繇,画得全真,且无著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一位名为大川的和尚为主角,通过描写他的外貌和修行方式,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意。
诗的开头两句写道:“面皮刮得霜,脊梁生铁铸。”这里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和尚刻苦修行的样子,他的面皮刮得像霜一样冷冽,脊梁骨仿佛是铁铸成的,说明他身体坚强而坚韧。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和尚的修行方式:“活弄恶机关,真本奉化子。”这里的“恶机关”指的是各种困难和诱惑,而和尚能够灵活地应对并超越这些困难,把握住真正的佛法修行。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大川和尚在修行中的境界:“据南山白额落却威,锁冷泉清波无透路。”这里的南山是佛教传说中的圣地,白额则象征着纯洁无染的心灵。大川和尚能够凭借超凡的修行状态,超越了一切的威严和世俗的束缚,将自己的心灵锁住,以追求纯净的境界。
最后的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川和尚修行境界的赞叹:“最无端是不近人情,把断贯索,倒悬佛祖,四海禅流恶见渠。”这里诗人认为大川和尚的修行已经超越了凡俗的人情世故,他能够抛弃一切束缚,彻底超脱尘世,达到了与佛祖一样的境界。
最后两句赞美了大川和尚的绘画才华:“任妙手僧繇,画得全真,且无著处。”这里的“妙手僧繇”指的是大川和尚的绘画技艺,他能够以巧妙的手法将自然和佛教的真谛表现出来,而且画作中并没有任何痕迹,没有任何著迹,显示了他的境界非常高超。
整首诗词通过对大川和尚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修行境界的赞美和敬佩。这首诗词融合了佛教的思想和禅宗的意境,以简练的语言展示诗词《大川和尚赞》是宋代释绍昙所作。诗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川和尚的外貌和修行风貌,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面皮刮得霜,脊梁生铁铸。
活弄恶机关,真本奉化子。
据南山白额落却威,锁冷泉清波无透路。
最无端是不近人情,把断贯索,倒悬佛祖,四海禅流恶见渠。
任妙手僧繇,画得全真,且无著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大川和尚为主角,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他的形象和修行境界,同时表达了对他的赞美。
诗的开头两句写道:“面皮刮得霜,脊梁生铁铸。”这里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大川和尚的外貌,他的面部皮肤像霜一样冷冽,脊梁仿佛铁铸般坚硬,强调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大川和尚的修行方式:“活弄恶机关,真本奉化子。”这里的“恶机关”指的是各种困难和诱惑,而大川和尚能够灵活地应对这些困难,真正地奉行佛法修行。
接着的几句描绘了大川和尚修行所达到的境界:“据南山白额落却威,锁冷泉清波无透路。”这里的南山是佛教传说中的圣地,白额则象征着纯净无染的心灵。大川和尚通过修行能够超越威严和世俗束缚,将自己的心灵锁住,追求内心的纯净。
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川和尚修行境界的赞叹:“最无端是不近人情,把断贯索,倒悬佛祖,四海禅流恶见渠。”这里诗人认为大川和尚的修行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人情世故,他能够摆脱一切束缚,达到了与佛祖相似的境界。
最后两句赞美了大川和尚的绘画技艺:“任妙手僧繇,画得全真,且无著处。”这里的“妙手僧繇”指的是大川和尚出色的绘画才华,他能够巧妙地将自然与佛教的真谛表现出来,而且画作中没有任何痕迹,没有任何痕迹可寻,显示出他的修行境界极高。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川和尚的形象和境界,表达了对他修行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中融入了佛教哲理和禅宗意境,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大川和尚的修行风采。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释绍昙。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