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句者迷

出自宋代释法薰的《偈颂六十八首》,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hì jù zhě mí,诗句平仄:仄仄仄平。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不承言,不滞句,虾蟆跳上梵天,灯笼吞却露柱。
()
言者:指谏官。
滞句者不滞虾蟆:动物名。两生纲无尾目蛙属。体型类似蟾蜍而较小,色呈暗褐,背有黑点,善跳跃,鸣叫时作呷呷声,常居于沼泽边。也作「蛤蟆」。
跳上灯笼:(名)一种笼子式的照明用具,多用纸或纱糊在细竹篾或铁丝做的骨架上,里面点蜡烛。种类多样,可手提或悬挂。现多用作节日装饰灯,用电灯作光源。

《偈颂六十八首》是宋代释法薰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承言者丧,
滞句者迷。
不承言,不滞句,
虾蟆跳上梵天,
灯笼吞却露柱。

中文译文:
感动之处扬起古老的路,
不陷入寂静中的机缘。
接受言语的人失去了,
滞留在句子中的人迷失了。
不承受言语,不滞留于句子,
蛤蟆跳上梵天,
灯笼吞噬了露水的柱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智慧和颠覆的思想。作者通过比喻和隐喻,探讨了言语和句子的局限性以及超越它们的可能性。

诗中的“动容扬古路”意味着在被感动的瞬间,人们可以开辟一条通向古老智慧的道路。这里的“古路”代表着传统和智慧的积淀。

接着,诗中指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暗示那些过于执着于言语和句子的人会迷失自己。言语和句子只是传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如果过于依赖它们,就会限制思维的自由和创造力。

而“不承言,不滞句”则呼应了前文的观点,表明在超越言语和句子的束缚时,人们可以达到另一个境界,超越常规思维的限制。

最后两句“虾蟆跳上梵天,灯笼吞却露柱”用寓言的方式表达了突破常规的想象力。蟾蜍跳上梵天,象征着超越凡尘的境界,而灯笼吞噬露水的柱子,则暗示着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智慧。

整首诗词通过隐喻、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言语和句子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超越它们的可能性。它呼吁人们超越常规思维,寻求更深层次的智慧和境界。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思维和智慧发展的思考和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