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使良辰罢访寻

出自宋代郭印的《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无月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ěi shǐ liáng chén bà fǎng xú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见团圆桂景森,清辉一片本常今。
欲看静夜千家昼,先扫长空万里阴。
宇宙光明思佛掌,儿童嚬蹙见人心。
茫茫千里凭谁问,每使良辰罢访寻
()
不见:1.不曾相见。2.见不着;丢失。
团圆:(动)亲属离散后又聚集在一起。[反]分离|离别。
清辉静夜宇宙:(名)①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空间。②一切存在的总体:~观(世界观)。
光明:(名)亮光:他眼前闪出一线~。[反]暗淡|黑暗。②(形)明亮。③(形)表示正义或有希望的事物:~之路|~大道。[反]黑暗。④(形)没有私心,坦白:~正大|~磊落。[反]阴暗。
儿童:(名)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
人心:(名)①指人的心地(特指善良的心地):~不古。②指众人的感情、愿望等:~所向|~涣散|~隔肚皮|大快~。
茫茫:(形)无边无际,让人看不清:人海~。

《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无月二首》是宋代诗人郭印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无月二首

不见团圆桂景森,
清辉一片本常今。
欲看静夜千家昼,
先扫长空万里阴。

宇宙光明思佛掌,
儿童嚬蹙见人心。
茫茫千里凭谁问,
每使良辰罢访寻。

译文:

在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没有月亮的两首诗

看不到团圆的月光,桂花的景色浓郁,
清辉依然一片,本是常态。
想要看到宁静夜晚的景象,千家万户的光明,
先要扫除长空中的万里阴霾。

宇宙洒下光明,寓意佛陀的掌心,
孩童皱起眉头,看透了人心。
茫茫千里的路途,向谁去询问,
每当美好的时刻结束,便停止寻觅。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没有月亮的景象,以及人们对于寻找美好和真相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团圆的桂花景色无法被月亮照亮,清辉却依然存在,表达了人们对于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珍视。他表达了对静夜中千家万户光明的渴望,但在现实中,长空上的阴霾却遮挡了光明。这种景象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各种困扰和障碍,使得人们追求美好的愿望变得困难。

诗中提到宇宙光明,象征着智慧和真理,而孩童皱眉则表达了对人性的疑问和不解。诗人认为,即使宇宙洒下光明,但孩童却能看透人心的虚伪和复杂。茫茫千里的路途中,诗人感到迷茫,他不知道向谁去寻求答案和指引。每当美好的时刻结束,他不得不停止寻觅,无法得到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于光明和阴霾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相和美好的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和矛盾时的无奈与困惑。它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挑战。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郭印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郭印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