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售簑衣

出自元代方回的《唁织簑翁》,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ǎo fù shòu suō yī,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系马篱边树,春初此叩扉。
行人求茗饮,老父售簑衣
忽已空无物,云何去不归。
杵亡石臼破,残麦化蛾飞。
()
马篱叩扉行人:(名)在路上走的人。
老父:老父lǎofǔ[oldman;oneselder;one'ssenior;father]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俄有老父至。——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簑衣:用棕榈皮编成的雨衣。
无物:无物wúwù不存在东西;空洞。
不归杵亡石臼:用石凿成的舂米谷等物的器具。《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晋罗含《湘中记》:“耒阳县北有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也。”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谷物加工使用石臼,比过去的研磨盘进步多了。”

《唁织簑翁》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系马篱边树,春初此叩扉。
行人求茗饮,老父售簑衣。
忽已空无物,云何去不归。
杵亡石臼破,残麦化蛾飞。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困老人的生活场景。他在春天的早晨,将马系在篱笆边的树上,坐在门口,等待着来往的行人。有些人是为了求购茶叶来饮用,有些人则是为了购买簑衣(一种雨衣)而来。然而,老人的茶叶已经卖完了,他的簑衣也已经卖光了。他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中一片空虚,不知如何是好。他的杵(一种捣米的工具)已经丢失了,石臼(用来磨碎谷物的器具)也破损了,剩下的麦粒被飞来的蛾虫所吞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贫困老人的生活细节,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生活变迁的感慨与思考。老人的生活简朴而艰辛,他依靠卖茶叶和簑衣来维持生计,然而连茶叶和簑衣也已经卖光了,使他感到无所依靠,生活失去了意义。诗中的杵亡石臼破和残麦化蛾飞的形象,进一步凸显了老人生活的困顿和无奈。

通过对老人的描写,诗人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和希望也可能随时消失。诗中的春初一词,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质朴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辛酸和无常,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幸福的珍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