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道征鞍何自苦

出自元代方回的《访唐师善山居》,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ū dào zhēng ān hé zì kǔ,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苕溪南问旧长桥,渡水穿云不作遥。
迂道征鞍何自苦,隔林吟屋屡相邀。
晚晴浓淡烟俱好,春近高低雪尽消。
尚觉粗材欠诗料,政须余馥乞唐瓢。
()
长桥,作遥,自苦,相邀,俱好,高低,尽消

《访唐师善山居》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南问唐师善的山居,渡过水穿云不远。
曲折的道路令人疲惫不堪,途中的林木时常邀请我吟诗。
晚晴的天空,烟雾浓淡皆宜;
春天临近,高低处的积雪都已消融。
我仍觉得自己的才华不足,需要借助唐朝时的余馥老师的灵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问唐师善的山居的情景。诗人描述了自己沿着湍急的溪水,穿越云雾,来到唐师善的山居。途中的道路曲折艰险,但风景优美,林木间的邀请使诗人心生吟咏之欲。晚晴时分,天空晴朗,烟雾缭绕,给人以宜人的感觉。春天即将来临,高处和低处的积雪已经消融。然而,诗人仍然觉得自己的才华不足,希望能借助唐朝时期余馥老师的灵感来创作更好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访问唐师善山居的经历,展示了自然风景和内心感受的交融。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旅途的曲折和艰辛,但又透露出其中的美感和诗意。他欣赏晚晴天空的烟雾,感受到春天的临近,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不满和渴望提升的愿望。

诗中的"唐师善"指的是唐代文学家余馥,他以文学才华和风雅闻名于世。诗人方回以自己的才华与唐代文化巨擘余馥相比较,表达了对余馥的景仰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之情。

整首诗情感平和,描写细腻,通过自然景色和内心的对话,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体验和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它既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又反映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省和向前的动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