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觉负儿童

出自元代方回的《得存心书诉贫》,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à jué fù ér tóng,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务得终多惧,图全敢叹穷。
懒能争口腹,差觉负儿童
客久丛咨怨,年衰绝变通。
云台少冯衍,未必尽人雄。
()
务得儿童:(名)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
衰绝变通:(动)针对具体情况,做非原则性的、灵活的变动。[反]拘泥。
云台:1.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晋郭璞《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唐王勃《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宋张辑《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2.汉宫中高台名。汉光武帝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南朝梁沉约《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云臺,虚己宣室。”唐高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云臺。”宋范成大《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诸公上云臺,一叶渺湘浦。”3.汉宫中高台名。汉明帝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唐杜牧《少年行》:“捷报云臺贺,公卿拜寿巵。”清洪昇《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云臺。”4.山名。在陕西省华阴县境。即西岳华山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唐李白《古风》之十九:“邀我登云臺,高揖卫叔卿。”王琦注引慎蒙《名山记》:“云臺峯在太华山东北。”清厉鹗《严朗屋写小像为杜子春事索题》诗之二:“云臺峯顶约驂鸞,杞犬芝童觅最难。”5.山名。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接阆中县界。一名天柱山。6.山名。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郁洲,明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李希凡《云台小记》:“云台山屹立在黄海之滨……所谓‘花果山’者,只是云台一百多个山头中的一陵。”7.道观名。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锦里差隣接,云臺闭寂寥。”冯浩笺注:“所谓云臺观也。”宋刘克庄《水龙吟·己亥自寿》词之二:“愿云臺任满,又还因任,赛汾阳考。”
尽人

《得存心书诉贫》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贫困境遇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感叹和无奈。诗人坦言自己常常担忧未来的困境,却又努力追求全面的发展。他批评了那些懒散不争的人,只关注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对社会责任和他人负担视而不见。诗人觉得自己身负家庭的重担,年岁渐长,却没有变通的机会。他提到了云台山,暗示了人才的稀缺和社会机会的有限,认为并非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赏析:
《得存心书诉贫》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贫困带来的痛苦和人生的困境,折射出宋代社会的现实。诗人的用词朴实而直接,没有华丽的修辞,使诗歌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通过对贫穷的描绘,诗人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和机会不均的忧虑。他批判了懒散消极的态度,呼吁人们积极争取,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也要关心他人的困境。

这首诗词以简短的形式传达了深沉的思考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切期望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通过描写个人的遭遇和困境,诗人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读者对社会现实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得存心书诉贫》以简约的语言传递出对贫困和社会不公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改善现状的呼吁。这首诗词虽然简短,却通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社会公平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