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闭门繙故牍

出自宋代陈杰的《王仪仲名其读书之所曰松林愿印一言》,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shì bì mén fān gù dú,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昔人读书松竹林,今之书林乃无竹。
有松无竹何不可,松亦元同借邻烛。
十年人事桑田变,隔舍丁丁斧斤蹙。
归来窗下一灯青,夜半林空山鬼哭。
乃知艺木印岁寒,不似闭门繙故牍
客来若问子孙枝,窗间正有声吾伊。
()
竹林:1.竹丛遍布的林子。2.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为叔姪,后敬称人叔姪为「竹林」。
书林:书林shūlín藏书多的地方览书林,阅篇籍
人事:(名)①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②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安排。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纠纷。④事理人情:不懂~。⑤人力能做到的事:尽~。⑥人的意识的对象:他昏迷过去,~不知。
桑田变丁丁:形容下雨的声音
斧斤:斤,刀。斧斤指刀斧。
归来:(动)回来:胜利~|自海外~。
鬼哭艺木印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不似闭门若问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裔。
有声:有声誉;著称。

《王仪仲名其读书之所曰松林愿印一言》是宋代陈杰的一首诗词。诗中通过对读书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追求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昔人读书松竹林,
今之书林乃无竹。
有松无竹何不可,
松亦元同借邻烛。
十年人事桑田变,
隔舍丁丁斧斤蹙。
归来窗下一灯青,
夜半林空山鬼哭。
乃知艺木印岁寒,
不似闭门繙故牍。
客来若问子孙枝,
窗间正有声吾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读书为主题,通过对过去和现在读书环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感慨和思考。诗中的“昔人读书松竹林,今之书林乃无竹”意味着过去读书之地有竹子,而现在的书林却没有了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因此这里可以理解为过去读书的环境更加纯粹和高尚。

接着,诗中提到“有松无竹何不可,松亦元同借邻烛”,表达了松树作为竹子的替代品同样可以借来辅助阅读。这里的“借邻烛”指的是从邻近的松树那里借光照明,意味着松树虽然不同于竹子,但同样可以提供阅读的条件和灵感。

随后,诗中提到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十年人事桑田变,隔舍丁丁斧斤蹙”。这表明岁月流逝,人事变迁,读书环境也随之改变,甚至受到了丁丁斧斤的干扰和破坏,呈现出一种凄凉和不安。

最后两句“归来窗下一灯青,夜半林空山鬼哭”描绘了诗人归家后窗下孤灯的景象,夜半时分,林中空荡荡的,传出山鬼的哭声。这里通过景象的对比,暗示了读书的艰辛和寂寞,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以松林为意象,通过对过去和现在读书环境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于读书和知识的思考和感慨。正如诗中所言:“乃知艺木印岁寒,不似闭门繙故牍”,与其坐在家中翻阅古籍,不如积极与时代接轨,探索新的知识和观念。

最后两句“客来若问子孙枝,窗间正有声吾伊”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读书成果的自豪和自信,表示如果有人来询问他的学问,他会在窗户间传出自己的声音,以回应和展示自己的学识。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热爱和思诗词《王仪仲名其读书之所曰松林愿印一言》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中文译文:
过去的人们读书时在松竹林中,
而现今的书林却没有竹子。
没有竹子,松树也可以,
松树也可以借邻近的烛光辅助阅读。
十年过去,人事变迁如潮水般涌动,
隔壁的家中却传来斧斤的敲击声。
回家后窗下只有一盏青灯亮着,
深夜时分,林中空荡荡,山鬼在哭泣。
我才明白艺术木材印刻岁月的寒冷,
与闭门翻阅旧书不同。
如果有客人来询问我的学问和成就,
在窗间正传出我自己的声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今的读书环境,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思考和感慨。过去的人们在松竹丛林中读书,而现今的书林却没有竹子,这暗示着过去读书环境的高尚和纯洁。然而,作者认为没有竹子,松树也可以替代,借邻近的烛光辅助阅读。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知识的坚持,即使环境变化,也要寻找新的途径。

诗中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十年过去,人事如潮水般涌动,而隔壁的家中却传来斧斤的敲击声。这种对比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读书环境的变化,暗示着读书的困难和挑战。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作者回家后的景象,窗下只有一盏青灯亮着,深夜时分,林中空荡荡,传来山鬼的哭泣声。这描绘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成果的自豪和自信,如果有人来询问他的学问和成就,他会在窗间传出自己的声音,以回应和展示自己的学识。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抒发了作者对于读书的热爱和思考。诗中表达了在不同的环境中,读书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追求知识的决心和勇气。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唤起读者对于读书的思考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