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蝉隔窗鸣。宋代。赵汝鐩。禅僧晚相投,貌古似落魄,说性说虚空,雕心苦摸索。千百则公案,信口无一错。有蝉隔窗鸣,与僧恣酬酢。僧喝蝉不知,僧怒蝉不觉。蝉厌忽飞去,僧语无处著。呼儿掩柴扉,请僧自行脚。
《谈禅》是宋代赵汝鐩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禅僧晚上相聚的场景,通过对禅宗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摸索。
诗意:
这首诗词以禅宗为背景,通过描绘禅僧们夜晚聚在一起谈论禅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内心境界的思考。禅僧们的相聚象征着对于心灵领悟的追求,他们虽然外表看起来衰老憔悴,却在探寻人性和无物的真谛。诗中的僧侣和蝉的对比,象征了禅宗追求心灵自由与物我分离的境界,以及对于世俗事物的超越。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将禅僧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诗人用"晚相投"来形容禅僧们晚上的相聚,表达了一种默契的心灵交流。描述禅僧外貌"貌古似落魄",显露出他们对物质生活的超越和对内心世界的专注。
"说性说虚空,雕心苦摸索"表达了禅僧们探寻人性和虚空本质的苦心。他们通过反思和对话,共同摸索理解禅宗的真谛。"千百则公案,信口无一错"揭示了禅宗中公案的重要性,禅僧们凭借经验和直觉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
诗中的蝉与僧的对比更加丰富了诗意。蝉的鸣叫象征着世俗的喧嚣,而僧侣们却能超越这些杂念,专注于心灵的追求。蝉厌忽飞去,僧语无处著,表达了禅僧们对于世俗言辞的超脱,他们的境界无法用言语来界定。
最后,"呼儿掩柴扉,请僧自行脚"揭示了禅僧们的自由和无拘束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通过这首诗词,赵汝鐩通过禅僧的形象和他们的讨论,表达了对于人生和心灵境界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词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通过禅宗的意象,传递了深邃的哲理和对于内心自由的追求,让读者在欣赏中获得启迪。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赵汝鐩。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