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觉全无病可医

出自宋代张镃的《园中杂书四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ǐ jué quán wú bìng kě yī,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因病经旬不赋诗,无诗病思转难支。
今朝诗名未成了,已觉全无病可医
()
经旬赋诗:吟诗;写诗。
难支全无可医

《园中杂书四首》是宋代张镃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因病而无法创作诗歌的困境。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园中杂书四首》的中文译文如下:

园中杂书四首

病魔缠绵我数旬,
无诗可写思难均。
今朝诗名已泯去,
病已无药可医愈。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因病而无法创作诗歌的苦恼和无奈。作者经历了长时间的病痛,导致他的创作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感叹自己无法写出令人满意的诗歌,思绪难以平衡。当他回顾过去,发现自己的诗名已经消失殆尽,意味着他的诗才已经没落,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同时,他也意识到他的疾病已经无法被治愈,感到无比无奈。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作者的内心痛苦和无力感,传递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渴望。作者深感自己的诗才正在逐渐消亡,这种无法创作的状态使他倍感苦闷。他的思绪被病魔所困扰,无法找到诗歌的灵感和创作的力量。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沉重,以及对病痛和无法创作的双重困扰的无奈。

这首诗词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子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宋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士子对诗词的创作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要求。然而,这首诗词却呈现了一个文人病患无法创作的困境,暗示了个人命运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和无解。

总的来说,张镃的《园中杂书四首》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因病而无法创作诗歌的痛苦和无力感。这首诗词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抱怨,也是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渴望的真挚表达。它在宋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子在创作和生活之间的困境和矛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张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