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两汉余。宋代。陈傅良。将相三陈后,文章两汉余。英标还有此,天意定何如。海内相离合,年来半毁誉。未知贪尚友,孰与邺侯书。
诗词:《送洪子端还乡》
中文译文:
将相三朝后,文章超过了两汉时代。
英才依然存在,天意决定了他的归乡之路。
国内的人们离合悲欢,这些年来他的声誉有些受损。
不知道他是否仍然贪恋友谊,是否会给邺侯写信。
诗意:
这首诗由宋代陈傅良创作,描绘了洪子端离乡后的归乡之路。洪子端是一位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他曾在朝廷中任职三朝,文章才华超过了两汉时期的名士。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离开了朝廷,决定回到故乡。诗人通过表达对洪子端的送别来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展示了诗人对洪子端的赞美和祝福。诗人认为洪子端的才华超过了两汉时期的文学家,在政治上也有显著的成就。然而,最终的归宿是由天意决定的,他选择了回到故乡。诗人感叹国内的人们离合悲欢,认为这些年来洪子端的声誉有些受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洪子端未来的担忧,不知道他是否会贪恋友谊,是否会给邺侯写信。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对洪子端的赞美和对他未来的担忧。诗人通过将相三朝和文章超过两汉相对照,强调了洪子端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诗人认为洪子端的选择是由天意决定的,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天命的重视。诗人通过描述国内的离合悲欢和洪子端声誉的变化,展示了人事如梦的无常性,以及名利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诗人对洪子端未来的贪恋友谊和是否给邺侯写信表示了担忧,这种担忧体现了作者对友情和忠诚的重视。
整首诗以送别的形式构思,抒发了作者对洪子端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这是一首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诗词,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