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愁长者辙。宋代。陈傅良。有此名三益,之人可晤言。游藏无俗物,典则似诸昆。剩着书充栋,仍添竹过垣。翻愁长者辙,稀得到柴门。
《沈仲一三益堂》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有此名三益,之人可晤言。
游藏无俗物,典则似诸昆。
剩着书充栋,仍添竹过垣。
翻愁长者辙,稀得到柴门。
诗意:
这座名为“三益”的堂宇,是陈傅良创造出来的。在这里,他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交谈。在这个堂宇中,它的装饰和陈设都十分简朴,没有世俗的陈设,却有着与古代典籍相似的氛围。堂内堆满了书籍,书籍堆成了一座山,竹子从墙外架过来,进一步增添了它的氛围。翻开这些书籍,会带来伤感和忧愁,但也能带来长者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很少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
赏析:
《沈仲一三益堂》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词,表达了陈傅良对于自己创造的一片净土的向往和追求。他在这个堂宇中,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庸俗的物质,与书籍和竹子为伴,寻找着一种清静和宁静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将这个堂宇命名为“三益”,象征着三种益处,即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的益处、与古代典籍相似的氛围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益处,以及长者智慧的益处。通过这样的创造,陈傅良表达了对于纯净、安宁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反思了现实生活中的浮躁和功利。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清新的意境,给人以思索和启迪,让人对于追求精神境界有所感悟。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