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到苏黄伯仲间。宋代。陈傅良。毕生欲赋观潮阁,立尽斜阳倦复还。一日江山蒙笔力,百年名字满人寰。郡从晋宋风流后,诗到苏黄伯仲间。向去摩挲看石刻,谁知功在十年闲。
诗词:《和沈守持要观潮阁留题》
作者:陈傅良
朝代:宋代
译文:
我毕生渴望着要赋诗在观潮阁上,
站立着迎来斜阳的疲倦,又归还。
一天的江山尽展现在我笔下的力量中,
百年的名字遍布人间。
自晋宋风流之后,这个地方受到了郡县的赞誉,
诗篇传遍了苏黄伯仲之间。
过去我常常抚摩着石刻,凝视它们,
谁曾知道这些功绩沉淀于十年的闲暇之中。
诗意与赏析:
《和沈守持要观潮阁留题》是宋代文人陈傅良的一首诗,他描述了自己毕生渴望能够在观潮阁上写诗的心愿。诗中描绘了斜阳倦意和归还的情景,以及他在观潮阁上的创作经历。他以自己的笔力将一天的江山展现于纸上,使观潮阁的名字流传百世,成为人们的共同记忆。
诗中提到了晋宋时期,说明观潮阁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声誉,得到了郡县的赞誉。此外,诗人还提到了苏黄伯仲,指的是苏轼和黄庭坚,两位宋代文学家。他们的诗篇使观潮阁的名字流传开来,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共同寄托。
最后,诗人回忆起过去常常抚摩着观潮阁的石刻,凝视着它们。这些行为似乎是他在寻找灵感和滋养自己的创作,而在十年的闲暇之中,他才渐渐领悟到这些功绩的真正含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对观潮阁的留恋和创作经历,表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沉思。诗人通过观潮阁和自己的创作经历,展现了他对江山和名字的感悟,以及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思考。整首诗意味深长,通过寥寥数语,展示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使人产生共鸣。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