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底愁

出自宋代宋庠的《晚晴》,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ú shēng yǒu dǐ chóu,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斜日红初敛,晴山翠欲流。
休歌陌妇怨,宁作贾胡留。
物意如相乐,吾生有底愁
早分好风月,更上庾公楼。
()
物意,吾生,风月,庾公楼

诗词:《晚晴》
作者:宋庠(宋代)

晚晴的红日初次隐没,
晴朗的山峦翠绿欲如流水般流动。
停下歌声,别了陌上妇人的怨悔,
宁愿做一个贾胡(贾胡,指游荡不羁的人)停留在此地。

山水的景物似乎与我的心境相吻合,
我生活中有一种无法排解的忧愁。
早已分别了美好的风景和明亮的月光,
如今我却要再登上庾公楼(庾楼,指高处远眺的楼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晚晴》描绘了一个晚秋的景象。红日渐渐西沉,山峦青翠如流水一般绵延起伏。诗人停止了歌唱,不再倾听陌上妇人的怨言,宁愿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游荡者,留在这美丽的景色中。

诗人将外在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愁和矛盾。诗中的“物意如相乐”,意指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彼此相互欣赏。然而,诗人的生活中却有一种无法消解的忧愁,使他感到困扰。

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不再追求美好风景和明亮月光的决定,而是选择再次登上庾公楼,意味着他要迎接更高的境界,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寻求内心的升华和宁静。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共鸣,表达了对人生中无法解决的忧愁的思考,并以登楼的行为寄托了对超越尘世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高远,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宋庠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