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谈皆异。宋代。释智圆。峭拔湖心起,湖心四望通。盘根入巨浸,叠翠点寒空。势迥侔蓬岛,层危敌阆风。僧楼笼淡雾,雁塔礙飞鸿。晓井金沙粲,晴坡玛瑙红。喷云春雨外,照影夕波中。野蔓垂枯柏,疏钟匝梵宫。闲泉澄极顶,幽径入深丛。古迹谈皆异,秋屏寫未同。乐游非俗客,静望属渔翁。买去知无价,栖来思岂穷。翻嗟市朝里,尘土日濛濛。
《孤山诗二首》是宋代释智圆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孤山的壮美景色,并表达了诗人对于寂静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孤山高耸入云,从山顶四面眺望都可通览湖水。山势陡峭,树根盘旋入大地,如同巨浸一般;山峰层层叠翠,点缀在寒冷的天空之中。山势独特,犹如蓬岛一般,层层叠叠,与风相争;僧楼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中,雁塔阻挡飞鸿的航行。清晨,泉水如金沙般璀璨夺目,晴天,山坡如红色玛瑙一般耀眼。云雾弥漫,仿佛春雨的喷洒,在夕阳下泛起美丽的波纹。野蔓垂挂在枯柏上,稀疏的钟声回荡在梵宫之中。幽静的小径蜿蜒进入茂密的丛林。古迹层出不穷,各有不同的故事;秋天的屏风描绘的景色与写作的意境并不相同。有人乐游,却不是平凡的游客;有人静静地凝望,仿佛是属于渔翁的宁静。这样的景色买来也无法估价,安顿下来却不会感到思绪枯竭。转而叹息喟然,都市的尘土日渐模糊。
诗意和赏析:
《孤山诗二首》通过对孤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和宁静。诗人以峭拔的山势、盘根的树木、叠翠的山峰等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孤山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峰之巅,感受到了山水的雄奇和壮美。诗中的孤山犹如一座蓬岛,与风争斗,与云雾交融,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景物描写,如金沙粲照、玛瑙红色等,突出了孤山景色的鲜明和瑰丽。同时,诗人也通过野蔓垂挂、疏钟回荡等细节描写,展示了孤山的古朴和幽静,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
整首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与追求。诗人不仅欣赏山水的壮丽景色,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将乐游的人与静望的渔翁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于宁静、思考和内心深处的追求。诗人认为,这样的自然景色和宁静思考是无价之宝,能够使人超越尘世的喧嚣,感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孤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于宁静和思考的追求。诗词中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山水的壮丽与宁静。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宁静内省的追求,同时也让读者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有所感悟,体味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内心的宁静。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释智圆。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