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院里得逍遥

出自金朝王哲的《踏莎行 咏烧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īn huā yuàn lǐ dé xiāo yáo,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
依时焚*透昆仑,缘空香袅呈祥瑞。
上彻云霄,高分真异。
成雯作盖包玄旨。
金花院里得逍遥,玉皇
()
香炉:(名)焚香的器具,用以熏衣、陈设,或敬神供佛。
香子香烟:1.燃着的香所生的烟:~缭绕。2.旧指子孙祭祀祖先的事情:断了~(指断绝了后代)。也说香火。3.纸里包烟丝和配料卷成的条状物,供吸用。也叫纸烟、卷烟、烟卷儿。
一性祥瑞:吉兆,嘉庆祯祥的事物。指好事情的兆头或征象。
云霄:云块飘浮的高空。哭声直上干云霄。——唐·杜甫《兵车行》
高分真异金花:1.指色彩金黄艳丽、不易败落的花朵。北周庾信《玉帐山铭》:“玉策难移,金花不落。”唐王建《宫中调笑词》之二:“胡蝶,胡蝶,飞上金花枝叶。”明王世贞《人日病起作》诗:“柏忆金花煖,梅怜玉树新。”2.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绣制的花饰。《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通用银鏤金花寿福两重为脚。”唐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诗之二:“绣段装簷额,金花帖鼓腰。”宋苏轼《春帖子词·皇太后阁四》:“翠管银罌传故事,金花綵胜作新年。”3.指头晕眼花或愤怒时出现在眼前的像星星的小光点。茅盾《子夜》一:“‘邪魔呀’,吴老太爷似乎这么喊,眼里迸出金花。”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他从土里钻出来,只觉地像翻了个过儿,脑袋星星的,乱迸金花,一时想不起为什么跑到这儿。”4.见“金花银”。5.见“金花牋”。6.见“金花帖子”。7.见“金华夫人”。
玉皇:玉皇yùhuáng[yuhuang,jadeemperor]中国道教崇奉的天帝,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大帝或玉帝。原是光严妙乐国王子,后舍弃王位到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辅国救民,济度众生。又经历亿万劫才修成“玉皇大帝”。住在天上玉清境三元宫,是总管天上、人间一切祸福的尊神

《踏莎行 咏烧香》是元代诗人王哲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对烧香仪式的思考和赞美。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
译文:我身体如香炉,心灵如香子,香烟的本质清晰可辨。

诗意:这句诗以香炉和香子为比喻,表达了诗人自身与香烟之间的联系。香炉与香子都是烧香的媒介,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展现出香烟的独特特性和魅力。诗人将自己的身体比作香炉,内心比作香子,意味着他心与身的统一,使得他能够真切感受到香烟的存在和意义。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香炉、香子和香烟的形象描绘,展现了烧香仪式的神秘和美妙。香烟的“一性分明”表达了香烟的本质纯净明了,没有一丝杂质。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将烧香的过程和香烟的特性传达给读者,使人们能够想象到香烟升腾而起的景象,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

依时焚*透昆仑,缘空香袅呈祥瑞。
译文:按时燃烧香烟穿越昆仑山,依靠空气中的香气展现吉祥的征兆。

诗意:这句诗以烧香的方式和效果来表达吉祥瑞兆的意义。诗人描述了按时燃烧香烟的过程,将香烟的气味通过空气传播,沿着昆仑山脉弥漫开来。这种由香气所带来的吉祥征兆,寓意着人们通过烧香仪式能够获得福祉和好运。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烧香的过程和效果,传达了烧香仪式的神秘和祝福之意。烧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行为,还具有象征意义。烧香所释放的香气通过空气传播,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给人们带来祝福和幸福的感受。诗人通过运用昆仑山的意象,增加了神秘感和庄严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烧香仪式的独特魅力。

上彻云霄,高分真异。成雯作盖包玄旨。
译文:升腾至云霄,高分别真实和不同。成雯制作的罩包含深奥之意。

诗意:这句诗描绘了烧香升腾的景象和烧香物品的特殊性质。香烟上升到云霄,高高飘散,展现出真实和多样的特点。成雯所制作的罩子包含着深奥的含义。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香烟上升的景象和烧香物品的特性,表达了烧香仪式的高尚和独特性。香烟升腾至云霄,象征着香烟的高度和卓越,展示出烧香仪式的庄严和神圣。诗人提到成雯制作的罩子,暗示了烧香物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些物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包含着深奥的意义,引导人们进入宗教或精神的境界。

金花院里得逍遥,玉皇殿中看烟雨。
译文:在金花院里获得自由,玉皇殿中观赏烟雨。

诗意:这句诗表达了烧香仪式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和快乐。金花院是一个象征自由和宁静的地方,烧香仪式让人们在这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放松。玉皇殿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场所,烟雨的出现使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神秘和美妙。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金花院和玉皇殿,传达了烧香仪式带来的自由和宁静的感受。金花院是一个象征自由和舒适的地方,烧香仪式让人们在这里得到内心的解放和放松。玉皇殿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场所,烟雨的景象增添了神秘和庄严感,使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超脱尘世的美好。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哲对烧香仪式的思考和赞美。他通过描绘香炉、香子、香烟以及烧香的景象和特性,传达了烧香仪式的神秘、庄严和祝福之意。这首诗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美好和宁静的烧香仪式的世界中。同时,诗人还通过金花院和玉皇殿的描绘,表达了烧香仪式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和超越尘世的感受。整首诗以其细腻的词语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王哲的诗词才华和对烧香文化的独特理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王哲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