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沟坞上人无迹。宋代。董嗣杲。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树有阴。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潛洛寺屋庐深。死生托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韬光庵》是宋代董嗣杲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隐居的禅师的境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悟得师禅隐此林,
领悟到师傅的禅修法门,隐居在这片深林之中,
谩传难下碧天吟。
虽然有心吟咏碧蓝的天空,却难以将其传诵出来。
巢沟坞上人无迹,
在山间的沟壑和小屋里,人们无迹可寻,
云月堂前树有阴。
只有云月堂前的树木投下阴影。
家弃蜀乡年岁远,
离开了故乡蜀地,年岁已经漫长,
身潜洛寺屋庐深。
身心潜心修行于洛寺的房舍之中。
死生托得香山去,
无论生死,都希望能托付于香山,
可遂西来一片心。
可以实现前往西方之心愿。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隐居的禅师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越尘世的愿望。禅修的境地被描述为隐秘而神秘的所在,禅师在深山林中悟得禅修的法门,但他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传达给他人。诗中提到的巢沟坞和云月堂,以及洛寺的房舍,都是禅修的场所,暗示着禅师将自己的生活完全投入到修行之中。
作者通过描述离开故乡和投身禅修生活的背景,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和尘世生活的厌倦和放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最后两句以香山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于超凡境界的追求,希望借助禅修能够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超越尘世的追求,以及对于内心宁静的渴望。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