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孤山十八年。宋代。董嗣杲。离别孤山十八年,重来忍见讲堂泉。当时同出师门下,今日多伤井屋前。取重欧公名有自,肯教勤老迹空传。此铭此意留千古,凿石为庵不可眠。
《六一泉》是宋代著名诗人董嗣杲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六一泉
离别孤山十八年,
重来忍见讲堂泉。
当时同出师门下,
今日多伤井屋前。
取重欧公名有自,
肯教勤老迹空传。
此铭此意留千古,
凿石为庵不可眠。
译文:
离别孤山已有十八年,
再次回来,我忍受着看到讲堂旁的泉水。
当年与你一同出师门下,
今日却多了伤感,泉水前的井屋。
领悟重欧公的名声,是自有其道理,
他不愿意传承勤奋的老迹象。
这篇铭文、这份情意将留传千古,
凿石为庵,永不安眠。
诗意和赏析:
《六一泉》表达了董嗣杲对离别孤山多年的思念之情以及重返故地的复杂心境。诗中的"孤山"代表了作者曾经居住的地方,十八年的离别让他对这片山水充满了感慨和留恋。
"讲堂泉"是一处景点,作者在重返时,不忍再见到这个泉水,可能是因为它勾起了太多离别和岁月流转的伤感。
诗中提到了与作者一同出师门下的人,突显了他们曾经一同学习奋斗的历程,而现在却有些伤感和追忆。
"重欧公"指的是一位有名望的前辈,作者试图从他身上找到取之不尽的智慧和名声,但却发现这些只存在于历史上,无法传承至今。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将自己的感悟和情意铭刻在石头上,意味着他的思念和对往事的回忆将永远留存于这片土地上,不会安眠。这种铭刻的行为也象征着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承载,显示了董嗣杲对于自己创作的自豪和自信。
整首诗以离别、归来和岁月变迁为主题,通过对个人情感和历史记忆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师友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敬意。这首诗词深情而含蓄,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审美和情感表达方式。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