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夜壑空。宋代。李曾伯。老龙昔未蜕,尝蛰此山中。霖雨春畴足,风云夜壑空。两崖高下倚,一径往来通。不原千金剂,惟祈百谷丰。
《劭农归游白龙洞》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老龙昔未蜕,尝蛰此山中。
霖雨春畴足,风云夜壑空。
两崖高下倚,一径往来通。
不原千金剂,惟祈百谷丰。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劭农游历白龙洞的景象。诗人描述了一条古老的龙未能完成蜕变,而暂时蛰伏在这座山中。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得到了充足的滋养,而天空中却是阴云密布,黑暗中唯有山壑的回声回荡。两侧的峭壁高耸,形成了一条通往洞口的小径。诗人认为这里并不是寻求财富的地方,而是祈求丰收的神圣之地。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劭农游历白龙洞的意境。诗人以老龙未蜕的形象象征着山中的潜力,暗示着山中蕴藏的丰饶资源。霖雨春畴足,展现了大自然的滋润和孕育力。而风云夜壑空的描绘,则给人一种神秘而寂静的感觉。
诗中的两崖高下倚,一径往来通,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的险峻和洞穴的通透。这条小径连接了人世与山中的洞穴,象征着人与大自然的交流和互动。与此同时,诗人通过不原千金剂,惟祈百谷丰的表达,强调了在这个洞中并不是追求物质财富的目的,而是希望祈求丰收和自然的恩赐。
整首诗词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劭农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于丰收的期望。通过描绘这样一个山中洞穴的场景,诗人让读者深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力量,以及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与依存关系。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