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同谙道路艰。宋代。李曾伯。忆昨相从戎马间,屡披锦诰慰苍颜。烟尘历遍疆陲役,风雪同谙道路艰。子负此名心已白,我成何事鬓徒斑。一杯握手无它祝,归为移文问北山。
《送郭靖父还金陵二首》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忆昨相从戎马间,
回忆起昔日我们并肩征战的情景,
我们曾一同穿梭在战马的间隙。
屡披锦诰慰苍颜。
多次蒙受皇帝的嘉奖,慰劳我们苍老的容颜。
烟尘历遍疆陲役,
浓浓的烟尘伴随着我们辗转于边疆的征战,
我们尽遍了边塞的艰苦劳役。
风雪同谙道路艰。
风雪无情,我们深知道路的艰险,
共同经历了严酷的自然环境。
子负此名心已白,
子儿为了承担这个名号,心灵早已变得苍白无力,
年岁的增长使他不再年轻。
我成何事鬓徒斑。
我自己又成为了什么样的人,白发已然布满鬓角,
岁月的流逝使我变得颇有斑白。
一杯握手无它祝,
我们只需举起酒杯,紧握双手,不用多言,
没有其他的祝福比这更真挚。
归为移文问北山。
你即将归去,我将给你写封书信,问候北方的山川。
这首诗词以送别郭靖的父亲为主题,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战争岁月,描绘了他们并肩作战、共同经历烽火战争的场景。诗中表达了对彼此奋斗和付出的敬意和感慨,也表达了岁月无情、人事易逝的主题。
诗词中融入了对历经沧桑的战士们的赞美,他们尽遍疆场,历尽风雪,用坚毅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捍卫国家。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心情,他们的英名已成往事,岁月的痕迹已经在他们的容颜中留下。
最后两句诗词表达了别离时的情感,通过一杯握手,传递了深深的祝福,而归去的郭靖父亲则将收到诗人写的书信,关心北方的山川,表达了对他的思念和祝福。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岁月无情和别离的伤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