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诸侯贵,春城海水边。
层城临媚景,水合数百源。
山色佳有余,云门吼瀑泉。
游山忆谢公,频游任履穿。
三寸如黄金,朱橘不论钱。
潇洒到江心,石濑月娟娟。
翠华拥吴岳,谁扶黄屋尊。
御榻在嵽嵲,佳气拂周旋。
多除南省郎,一麾出守还。
城中贤府主,今之黄颍川。
笔落惊风雨,谈论淮湖奔。
君书一万卷,分明在眼前。
老气横九州,黄鹄摩苍天。
历职汉庭久,磊落映时贤。
否臧太常议,正直朱丝弦。
东下姑苏台,戮力効鹰鸇。
谒帝似冯唐,明公独妙年。
列宿顿辉光,馨香粉署妍。
卿月升金掌,等级敢比肩。
巢许山林志,虚心味道玄。
此邦承平日,接近与名藩。
时节立复度,水旱其数然。
百谷漏波涛,狂风大放颠。
江流气不平,地轴为之翻。
人烟眇萧瑟,茅茨寄短椽。
凋瘵满膏肓,诛求何多门。
至尊方旰食,鸿雁美周宣。
平生方寸心,穷年忧黎元。
恐辜明主恩,筋力不辞烦。
晨趋阊阖内,应对如转环。
制可题未乾,御札早流传。
斯人亦何幸,已闻动行轩。
滞务兹一扫,烦苛法令蠲。
抚养甚分明,连樯并米船。
蜂蠆不敢毒,歌笑轻波澜。
骄阳化为霖,江鸣夜雨悬。
公镇踰岁月,人安若泰山。
且如今年冬,祁寒为之暄。
萧萧理体静,迥出诸侯先。
何时降玺书,谁能叫帝阍。
丝纶实是新,载渥照乾坤。
借问今何官,蓬莱汉阁连。
鸳鹭回金阙,会是正陶甄。
煊赫旧家声,风流今尚存。
严家聚德星,文雅见天伦。
曾参与游夏,寔为亲弟昆。
潘舆送喜频,堂后自生萱。
国与大名新,中堂有神仙。
令子各清标,芝兰叠璵璠。
今朝乌鹊喜,仙鹤下人间。
甘作老人星,晨霞朝可餐。
但求椿寿永,何曾藉偓佺。
献寿更称觞,肃肃秩初筵。
烂漫倒芳樽,华烛蟠长烟。
清朝燕贺人,尚为诸侯客,
坐客寒无毡。未见有知音,
非理谁与论。始知贤主人,
见我颜色温。包蒙忻有击,
豁达露心肝。窃效贡公喜,
兼尽宾主欢。吹嘘人所羡,
推毂期孤鶱。
御札早流传。宋代。楼钥。刺史诸侯贵,春城海水边。层城临媚景,水合数百源。山色佳有余,云门吼瀑泉。游山忆谢公,频游任履穿。三寸如黄金,朱橘不论钱。潇洒到江心,石濑月娟娟。翠华拥吴岳,谁扶黄屋尊。御榻在嵽嵲,佳气拂周旋。多除南省郎,一麾出守还。城中贤府主,今之黄颍川。笔落惊风雨,谈论淮湖奔。君书一万卷,分明在眼前。老气横九州,黄鹄摩苍天。历职汉庭久,磊落映时贤。否臧太常议,正直朱丝弦。东下姑苏台,戮力効鹰鸇。谒帝似冯唐,明公独妙年。列宿顿辉光,馨香粉署妍。卿月升金掌,等级敢比肩。巢许山林志,虚心味道玄。此邦承平日,接近与名藩。时节立复度,水旱其数然。百谷漏波涛,狂风大放颠。江流气不平,地轴为之翻。人烟眇萧瑟,茅茨寄短椽。凋瘵满膏肓,诛求何多门。至尊方旰食,鸿雁美周宣。平生方寸心,穷年忧黎元。恐辜明主恩,筋力不辞烦。晨趋阊阖内,应对如转环。制可题未乾,御札早流传。斯人亦何幸,已闻动行轩。滞务兹一扫,烦苛法令蠲。抚养甚分明,连樯并米船。蜂蠆不敢毒,歌笑轻波澜。骄阳化为霖,江鸣夜雨悬。公镇踰岁月,人安若泰山。且如今年冬,祁寒为之暄。萧萧理体静,迥出诸侯先。何时降玺书,谁能叫帝阍。丝纶实是新,载渥照乾坤。借问今何官,蓬莱汉阁连。鸳鹭回金阙,会是正陶甄。煊赫旧家声,风流今尚存。严家聚德星,文雅见天伦。曾参与游夏,寔为亲弟昆。潘舆送喜频,堂后自生萱。国与大名新,中堂有神仙。令子各清标,芝兰叠璵璠。今朝乌鹊喜,仙鹤下人间。甘作老人星,晨霞朝可餐。但求椿寿永,何曾藉偓佺。献寿更称觞,肃肃秩初筵。烂漫倒芳樽,华烛蟠长烟。清朝燕贺人,尚为诸侯客,坐客寒无毡。未见有知音,非理谁与论。始知贤主人,见我颜色温。包蒙忻有击,豁达露心肝。窃效贡公喜,兼尽宾主欢。吹嘘人所羡,推毂期孤鶱。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楼钥。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