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竹如何得许方

出自宋代楼钥的《戏答益老寄方竹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ǐ zhú rú hé dé xǔ fāng,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家家竹杖只圆光,此竹如何得许方
削得团栾无可笑,蓦然夺去亦何妨。
咄哉,得力处不在这个。
()
此竹,可笑,夺去,咄哉,得力处,不在

《戏答益老寄方竹杖》是宋代楼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家家竹杖只圆光,此竹如何得许方。
削得团栾无可笑,蓦然夺去亦何妨。
咄哉,得力处不在这个。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竹杖的思考和感悟。竹杖家家都是圆满光洁的,但是这根竹杖如何才能得到许方的认可呢?即使将竹杖削成团栾般的形状,也无法引起嘲笑或妨碍其实用性。最后,作者突然意识到,真正的得力之处并不在这根竹杖本身。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竹杖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竹杖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具,象征着平凡、朴素的存在。作者在观察竹杖的过程中,思考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竹杖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心境。

首先,诗中提到竹杖家家只有表面的光洁和圆满,这可以理解为人们通常只看表面的形象,而忽视了内在的价值。作者进一步提问,这样一根普通的竹杖如何才能得到许方的认可,暗示了对认可和价值的追求。

其次,作者将竹杖削成团栾般的形状,以测试其实用性。然而,即使变得与众不同,也无法引起嘲笑或妨碍其使用。这表明,外在的形象并不决定一个人或事物的真正价值,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作者在最后两句中突然用咄哉来表达自己的感叹,指出真正的得力之处并不在这根竹杖本身。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作者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和得力之处并不在外在的形象,而是源于内在的品质和能力。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竹杖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它提醒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的光鲜,而是要更加关注内在的实质和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楼钥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