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山中最亲切。宋代。楼钥。庐山之高谁不识,欲识其真了难得。往来山中最亲切,岭为横看峰是侧。曾从彭蠡望山外,识得山南昧山北。山体如如本不动,人苦求之愈多惑。君今一堂据湓城,香炉五老皆嘉宾。莫问后前与向背,面目还君多识真。君今与山如故人,慎毋忽作白头新。堂中燕坐静且寿,君其於此知吾心。
《寄题高汝一少卿识山堂》是宋代楼钥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庐山之高谁不识,
欲识其真了难得。
往来山中最亲切,
岭为横看峰是侧。
中文译文:
庐山的高峰谁不熟悉,
欲真正了解它却难得。
在山中往来最为亲切,
山岭从侧面观看峰峦连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并探讨了人们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和认知的困境。首先,诗人表达了庐山的高耸壮丽,表示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庐山这座名山。然而,要真正了解庐山的本质却是十分困难的,这是因为庐山的景色变化万千、层次复杂,人们很难洞察其真实的面貌。
诗中提到识山的难度,通过描述山峰的侧面观察,表达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认识方式的局限性。当我们站在山脚下时,山岭看起来像是横向延伸的,而峰峦的层次感则显得侧面分布。这种描述既是对庐山景观的描绘,也暗喻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认知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出发,很难达到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诗中还提到诗人曾从彭蠡望山外,认识到山的南北面貌的不同。这暗示了诗人在追求真实与了解事物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去观察,才能获得更完整、更深刻的认识。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以高汝一少卿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高汝一的赞赏和思念。诗人称赞高汝一在湓城的一座堂中,招待客人如同招待庐山,堂中的香炉上摆放着五位仙长的塑像,显示了高汝一的雅量和修养。诗人告诫高汝一要慎重对待与庐山的交情,不要忽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希望高汝一在这个静谧而长寿的堂中能够理解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词以庐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真实与认知的思考,同时以高汝一为题材,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和思念之情。通过山景的描绘和朋友的寓意,诗人将自己对于真实性的探求与人际关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触动。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楼钥。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