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雁北归

出自宋代胡寅的《和范元作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ān chūn yàn běi guī,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仇虏何须杀,调和乃妙机。
又闻坚誓约,不用讲攻围。
六月鹏南徙,三春雁北归
自知同斥鷃,蓬菊且卑飞。
()
何须:(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需要:详情我都知道了,~再说!
调和:(动)使双方消除纠纷重归和好:只要有~的余地就要替他们~。[近]协调|调停|调解。②(形)协调;配合得恰当:色彩~。③(动)妥协、让步(多用于否定):斗争是不可~的。
誓约:誓约shìyuē宣誓时订下的必须遵守的条文忠于誓约。
攻围自知:1.自身知晓、明白。2.自然知晓。
斥鷃卑飞

《和范元作二首》是宋代胡寅所作的诗词。这首诗探讨了调和与和平的重要性,并以自然界的景象为比喻,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中的"仇虏何须杀,调和乃妙机"表明了诗人的立场,他认为在解决敌对关系时,不必一味使用武力,而是应该追求调和与和解。他认为调和是一种巧妙的方式,可以解决冲突,避免流血和伤亡。

接下来的两句"又闻坚誓约,不用讲攻围"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观点。他听闻过强有力的盟约,意味着和平的承诺,使得攻城与围困变得无关紧要。这表明诗人相信通过协商和约定可以达成和平,而非通过战争手段。

接着,诗中提到了六月鹏鸟南徙和三春雁鸟北归的景象。这些自然现象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在战乱中的逃离和归乡。诗人自知他与被排斥的野鹧鸪相似,比喻自己在纷争中被边缘化,而蓬菊也低飞于此。这种自我认知和自嘲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混乱和战争的厌恶。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反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比喻,诗人以朴素的方式传递出深刻的思想。这首诗词呼吁人们用调和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冲突,追求和平与安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胡寅

胡寅(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后迁居衡阳。胡安国弟胡淳子,奉母命抚为己子,居长。秦桧当国,乞致仕,归衡州。因讥讪朝政,桧将其安置新州。桧死,复官。与弟胡宏一起倡导理学,继起文定,一代宗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著作还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斐然集》等。...

胡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