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葬青嵩道。宋代。王珪。西葬青嵩道,千秋岂复晨。皇图先与子,庙号独称仁。二帝衣裳旧,三王礼乐新。茂陵书奏晚,不及议东巡。
《仁宗皇帝挽词五首》是宋代文臣王珪所作的一组诗词。诗歌以哀悼宋仁宗赵祯的离世为主题,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景仰和思念之情。以下是这五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首首:西葬青嵩道,千秋岂复晨。
中文译文:皇帝的陵墓西葬在青嵩道上,千秋岁月里,再也不见黎明的曙光。
诗意: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陵墓所在的地方,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悼念之情。西葬青嵩道,暗示皇帝已经长眠在永远的黑夜中,不再迎接黎明的光芒。由于仁宗皇帝已经逝去,诗句中的“千秋岂复晨”表达了对皇帝的无尽思念,也暗示了时光如梭,历史的长河无法倒转。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悼念之情。通过描写陵墓所在的地方和永恒黑暗的意象,表达了对皇帝已逝的无尽思念和对时间的无奈。诗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展示了王珪的才华和感情。
次首:皇图先与子,庙号独称仁。
中文译文:皇帝的事业先传给儿子,庙号独自称为“仁”。
诗意:这首诗句表达了仁宗皇帝的事业和他在人心中的崇高地位。皇帝的事业会传承给儿子,而他的庙号“仁”则独自成为他的代表。以“仁”作为庙号,彰显了仁宗皇帝的仁爱之德和对人民的关怀。
赏析:这首诗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了仁宗皇帝在事业和地位上的独特性。通过提及庙号“仁”,诗人突出了皇帝的仁爱与人民的关系,凸显了仁宗皇帝的崇高品格。
三首:二帝衣裳旧,三王礼乐新。
中文译文:前两位皇帝的衣裳已经陈旧,而后三位王朝的礼乐则焕然一新。
诗意:这首诗通过对前两位皇帝和后三位王朝的对比,表达了仁宗皇帝在衣裳和礼乐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前两位皇帝的衣裳早已过时,而仁宗皇帝则焕发出新的光彩。后三位王朝的礼乐也焕然一新,展示了仁宗皇帝对文化的推崇和发展。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前后两个时代的对比,表达了仁宗皇帝在文化与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前两位皇帝的衣裳陈旧四首:茂陵书奏晚,不及议东巡。
中文译文:茂陵的奏章晚了,来不及请陛下巡行东方。
诗意:这首诗表达了对仁宗皇帝东巡的遗憾和无尽的愿望。茂陵的奏章晚了,未能及时呈递给皇帝,无法请求陛下前往东方巡视。诗中透露出对仁宗皇帝的期望和希望,希望他能够亲临东方,关注国家大事。
赏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仁宗皇帝巡行东方的遗憾和期望。茂陵的奏章晚了,暗示着皇帝行程的延迟,而诗句中的“不及议东巡”则流露出对皇帝东行的无尽愿望。通过这种遗憾和期望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切。
五首:这首诗是缺失的,无法进行翻译和分析。
总体来说,王珪所作的《仁宗皇帝挽词五首》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悼念、景仰和期望。通过描绘陵墓所在的地方、皇帝事业的传承、衣裳和礼乐的变迁,以及对皇帝巡行东方的遗憾,王珪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对仁宗皇帝的无尽思念和对他在历史中的特殊地位的赞颂。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王珪。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