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问出处

出自明代杨基的《感怀(十四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é bì wèn chū chù,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
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
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
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
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
¤
()
仗策光武即事英雄:(名)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好汉。②(名)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人民~。③(形)具有英雄品质的:~人物。
有见出处:〈动〉出仕和退隐。
更始:1.重新开始;更新。2.汉朝刘玄的年号。
日语:日本语言。
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君子:(名)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正人~。[反]小人。
处女:(名)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子。②(形)比喻第一次:这部书是他的~作。

《感怀(十四首)》是明代杨基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译文:
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
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
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
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佩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首先,邓禹和光武是两位具有杰出才能的历史人物,邓禹虽然来自南阳,但他的才干使得光武得以重回中原,建立东汉王朝。孔明则是指诸葛亮,他虽然才华出众,但却选择隐居在隆中,并未立即效力于当时的主公。这里表现了孔明高尚的品质和对事业的忠诚。

诗中提到“英雄各有见”,表明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立场,无需过多纠结于他们的出身和来历。孙曹与更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孙权、曹操和新朝的更始帝,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势力和立场,彼此之间的交锋和矛盾是历史的必然。诗人认为他们的事迹和言论不可同日而语,意味着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能相提并论。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非昭烈贤”,指的是刘备。刘备曾三次拜访孔明,表现出了他对智者的敬重和对国家利益的追求。然而,诗人认为刘备并非真正的昭烈贤君,因为他在第一次拜访时并没有立即任用孔明,而是经过了三次拜访才最终信任他。这表明诗人对于君子应该具备明辨时势的能力,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

最后一句“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表达了诗人对于君子的期望。君子应当认清时势的发展,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明智的判断,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品德,守身如处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点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寄托了对于君子品质的赞美和期许。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基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杨基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