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来金盌出佳城

出自宋代汪元量的《钱塘》,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hóu lái jīn wǎn chū jiā ché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踯躅吞声泪暗倾,杖藜徐步浙江行。
青芜古路人烟绝,绿树新墟鬼火明。
事去玉环沈异域,愁来金盌出佳城
十年草木都糜烂,留得南枝照浅清。
()
踯躅:徘徊不前的样子。汉.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二:「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一三.古辞.焦仲卿妻》:「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吞声:吞声tūnshēng[darenotcryout;gulpdownone'ssobs]不敢出声,特指哭泣不敢出声。
杖藜徐步:(动)慢慢地从容地散步:~赏花。
青芜路人:(名)行路的人,比喻不相干的人:视若~。
绿树鬼火:夜晚时在墓地或荒野出现的淡绿色磷光。世俗迷信,以为是鬼点的火。
异域:(名)外国;他乡;外乡:~风情。
金盌佳城:佳城jiāchēng墓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博物志·异闻》
草木:1.草与树木。2.指荒野。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糜烂:(形)①烂到不可收拾。②思想堕落,道德败坏:生活~。
浅清

《钱塘》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以浙江的钱塘江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考和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踯躅吞声泪暗倾,
杖藜徐步浙江行。
青芜古路人烟绝,
绿树新墟鬼火明。
事去玉环沈异域,
愁来金盌出佳城。
十年草木都糜烂,
留得南枝照浅清。

这首诗意蕴含深远,通过描绘钱塘江的景色,诗人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对过去的回忆。诗中的景物描写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而悲凉的诗意。

诗的开篇,诗人感叹自己的哽咽和眼泪无法自禁,表达了他内心的悲伤与痛苦。接着,诗人拄着藜杖,缓缓步行在浙江的钱塘江边,景色尽收眼底。青芜古路上已经没有烟火和人烟,而新兴的村落中却点缀着幽幽的鬼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半首诗,诗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玉环与异域的沉寂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而愁苦却像一盏金灯在佳城中闪烁。十年过去了,草木已经荒芜凋零,唯有南边的枝叶还能微弱地照亮这片浅浅的清光。

整首诗构思独特,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变迁和时光流转的思考与感慨。钱塘江作为一个象征,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过去的回忆。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也展现了诗人的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这首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抒情的笔触,使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沧桑和生命的脆弱。它让人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同时也引发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给人一种深沉而忧伤的感觉,带领读者进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产生共鸣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