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碎阑干曲

出自宋代汪元量的《杭州杂诗和林石田》,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pāi suì lán gān qū,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吟身春共瘦,独立望江亭。
越水荒荒白,吴山了了青。
军降欣解甲,民喜罢抽丁。
拍碎阑干曲,吞声血泪零。
()
吟身,独立,水荒,荒白,喜罢,阑干,吞声,血泪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杭州的春景,以及军民从战乱中获得解脱和喜悦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
吟身春共瘦,独立望江亭。
越水荒荒白,吴山了了青。
军降欣解甲,民喜罢抽丁。
拍碎阑干曲,吞声血泪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杭州的春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诗的开头,“吟身春共瘦,独立望江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诗人的内心却显得苍凉和消瘦。他独自站在望江亭上,远眺江水,表达了一种孤寂和忧伤的情感。

接着,“越水荒荒白,吴山了了青。”诗人描绘了越水的景色,江水荒凉而苍白,吴山则呈现出明亮的青色。这种对比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现实的反思。

然而,接下来的几句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战乱的解脱和人民的喜悦。“军降欣解甲,民喜罢抽丁。”诗人庆祝军队的降服,意味着战乱的结束,军人可以解下沉重的战甲,而人民也可以不再被征召入伍,这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和解脱。

最后两句,“拍碎阑干曲,吞声血泪零。”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诗人的心碎如拍碎的阑干曲,无声地吞咽着自己的血泪。这句诗可能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诗人对此深感痛心和无能为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杭州春景,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期内心的孤寂、忧伤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希望和对解脱的渴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