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间大瓠罍。宋代。苏辙。迳草侵芒屩,庭花堕石台。小亭幽事足,野色向人来。坐上乌皮几,墙间大瓠罍。老成无不可,谈笑得徘徊。
《题李简夫葆光亭》是苏辙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进行分析:
中文译文:
迳草侵芒屩,
庭花堕石台。
小亭幽事足,
野色向人来。
坐上乌皮几,
墙间大瓠罍。
老成无不可,
谈笑得徘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描述了一个名为葆光亭的小亭子。诗人在诗中借景抒怀,表达了对自然、人事的观察和感悟。诗中所描绘的亭子,成为了诗人沉思、谈笑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了他与自然相交、享受野趣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墨描绘了葆光亭的景象,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描写,将亭子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迳草侵芒屩,庭花堕石台,展示了亭子周围的自然环境,迳草蔓延到踏板上,庭花飘落到石台上。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也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变化。
诗人通过描述小亭的幽静,表达了他在这个地方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满足。诗中的“小亭幽事足”表明诗人在这个地方能够享受到足够的安宁和宁静,使他能够思考人生、沉思自然。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在亭子里的一些物品,如乌皮几和大瓠罍,这些生活用具营造了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老成无不可,谈笑得徘徊,表明诗人在这里能够自在地与朋友们交谈,畅谈人生,不受拘束。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共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它通过描绘细腻的景物和情感,唤起读者内心对自然、对宁静、对友谊的向往和共鸣。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