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皆虚徐

出自宋代苏辙的《伐双谷》,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ái zhě jiē xū xú,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
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
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
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
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余。
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
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
()
不嘉长者:(名)①年纪大、辈分高的人。②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忠厚~。
日方久持不忍:(动)心里忍受不了:于心~|~释手。
扶疏:(书)(形)形容枝叶茂盛并向四面张开的样子:枝叶~。

《伐双谷》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修剪芳兰、砍伐恶木的景象,借以表达对于清除害群之物、迎接贤者的期望。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
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
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
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
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余。
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
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

诗意:
这首诗词以修剪芳兰和砍伐恶木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于清除不良因素、迎接贤者的迫切期望。作者通过对芳兰和恶木的描述,隐喻社会中美好与丑恶的存在。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清除障碍、排除妨碍的决心,以及希望能够迎接贤者、招纳有才智的人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芳兰和恶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清除邪恶、迎接美好的渴望。诗中的芳兰象征美好、善良之物,而恶木则代表着邪恶、阻碍。作者通过修剪芳兰、伐去恶木的动作,寓意着对于社会中不良现象的清除和改善。

诗词中的"当门自宜锄"表达了作者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改善环境的心态。"久妨长者车"揭示了恶木长久以来对于长者出行的妨碍,进一步强调了清除恶物的必要性。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描述了仆人磨刀寻找斧头,并告诉作者是时候清除恶木了。这体现了作者的决心和行动力,以及对于清除障碍的不耐烦之情。

"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表达了作者对于砍伐的犹豫和不忍之情,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作者决定继续进行砍伐,使柯条更加疏松,以便事物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最后几句"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表达了作者希望打开大门,倾听外界的声音,纳贤收才,以便社会能够摆脱荒芜和污秽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来者皆虚徐"意味着过去的荒芜和污秽将会一扫而空,迎来新的希望与活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于修剪芳兰和砍伐恶木的描绘,以及对于美好与丑恶的隐喻,表达了作者追求清除不良现象、迎接美好的期望。它鼓励人们积极面对挑战,勇于改变现状,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