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厌喧嚣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山斋》,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píng dì yàn xuān xiāo,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地厌喧嚣,虚斋上山足。
萧条远城市,坡陁富林麓。
简书日填委,杖屦每幽独。
岂无山中士,高卧白茅屋。
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崖谷。
此室庶可招,夜月相従宿。
()
平地:表面平坦的土地。
上山:1.到山上去;到山区去2.指到山里打游击。3.指蚕上蔟
萧条:(形)寂寞冷落,没有生气:经济~。[近]萧索。[反]繁华。
城市:(名)工商业、交通运输都比较发达,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杖屦幽独:静寂孤独。亦指静寂孤独的人。独处。
中士:中士zhōngshì∶军衔的一级,军士中的第二等级,低于上士,高于下士∶一般人。
茅屋:用茅草所盖的房屋。
无语:1.没有话语;没有说话。2.形容寂静无声。
月相:月亮明亮部分的不同形状。主要的月相有四个,即朔、上弦、望、下弦。
従宿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山斋》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地艳嚣厌,虚斋上山足。
萧条远城市,坡陁富林麓。
简书日填委,杖屦每幽独。
岂无山中士,高卧白茅屋。
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崖谷。
此室庶可招,夜月相従宿。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苏辙对宁静山斋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他感到疲倦和艳丽的城市生活让人厌倦,而山斋则给他带来了宁静和满足。山斋位于山上,远离喧嚣的城市,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苏辙在这里过着简朴的生活,填写着简单而富有灵感的文字。他穿着杖屦,每每独自一人静静地思考。他认为山中必然有志同道合的士人,他们也会在高高的白茅屋中安然入眠。当苏辙遇到别人时,他选择保持沉默,只有在山谷中长啸,回应自然的回声。他认为这个山斋是一个可以接纳朋友的地方,夜晚月光下可以相互陪伴。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宁静山斋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对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感到艳丽,而山斋给他带来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诗中的描写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环境和自我的反思,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苏辙以山斋为象征,抒发了对自由、宁静和与自然融合的渴望。他选择保持沉默,与大自然相互呼应,表现出他对高尚情操和孤独思考的追求。整首诗词以简朴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苏辙对山斋生活的美好幻想,并传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