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鸿鹄薄云汉。宋代。苏辙。食无酒肉腹亦饱,室无妻妾身自好。世间深重未肯回,达士清虚辄先了。眼看鸿鹄薄云汉,长笑驽骀安栈皂。腹中夜气何郁郁,海底朝阳常杲杲。一廛不顾旧山深,万里来看故人老。空车独载王阳橐,远游屡食安期枣。东州相逢真邂逅,南国思归又惊矫。道成若见王方平,背疗莫念麻姑爪。
《赠吴子野道人》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一个清贫而自足的道士的生活和境遇。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食无酒肉腹亦饱,
室无妻妾身自好。
世间深重未肯回,
达士清虚辄先了。
不以酒肉为生,但饱食无忧;
没有妻妾,自身满足。
尘世的纷扰无法使他回心转意,
高尚的人追求清虚,总是先行一步。
眼看鸿鹄薄云汉,
长笑驽骀安栈皂。
腹中夜气何郁郁,
海底朝阳常杲杲。
他看到天空中的鸿鹄穿越薄云飞翔,
嘲笑行动迟缓的驽骀安逸在马厩中。
他的内心充满了夜晚的气息,
如同大海底部常常照耀的旭日。
一廛不顾旧山深,
万里来看故人老。
空车独载王阳橐,
远游屡食安期枣。
不顾旧山的深情,
千里之遥来看望年老的故人。
空车中只载着王阳橐(道士的行囊),
远游中屡次品尝到安期枣(道士常食)。
东州相逢真邂逅,
南国思归又惊矫。
道成若见王方平,
背疗莫念麻姑爪。
在东州与人相遇,感到真正的偶然,
在南国思念归乡的心情又被激起。
若是修行有成,就如见到了王方平(传说中的仙人),
不必担心背后有麻姑的病疗之爪。
这首诗词展现了一个道士追求清虚、不受尘世名利束缚的生活态度。他不追逐物质享受,以清贫自足为乐,超越了世俗的纷扰。诗中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他与世俗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他欣赏天空中的鸿鹄,却嘲笑行动迟缓的驽骀;他心怀夜晚的气息,却追寻海底常照的旭日。他不顾旧山的深情,千里相访故人,却空车独载行囊;他在旅途中品尝安期枣,感受远游的自在。最后,诗人表达了道士在追求道德修行的过程中,遇到偶然的相逢和归乡思念,也引用了王方平和麻姑的典故,寓意着修行者要坚持道义,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追求清虚自在的道士形象,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同时反映了世俗与修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