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如来想

出自宋代苏辙的《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七璎珞岩》,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ān shì rú lái xiǎ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泉流逢石缺,脉散成宝网。
水作璎珞看,山是如来想
()
泉流:泉流quánliú泉水流出形成的水流
璎珞:(名)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七璎珞岩》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泉流逢石缺,脉散成宝网。
水作璎珞看,山是如来想。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李公麟山庄图中的景物,主题是自然山水的美丽与宁静。诗人通过描绘泉水流经石缝而形成的缺口,将山间的石脉看作宝石网,形象地表达了山间溪流的美丽和清澈。诗中还提到水面上倒映的景色,如同璎珞一般美丽。最后一句表达了山的壮丽与无垠,令人联想到佛教中的如来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庄图中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欣赏和感悟。诗中的"泉流逢石缺,脉散成宝网"形象地描绘了泉水从石缝中流淌的景象,以及石脉错落的美感。"水作璎珞看"一句则将水面的倒影比喻为璎珞,璎珞是一种垂挂在宝石上的饰品,用以形容水面的美丽和闪烁。最后一句"山是如来想"则通过将山与佛教中的如来佛联系起来,表达了山的壮丽和宏伟,以及诗人在山中感受到的宁静和超越尘世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山水景色的美丽和内涵,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比喻,诗人将自然与人的情感和思绪相融合,使读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悟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