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前水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一白鹭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ái lù zhōu qián shuǐ,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白鹭洲前水,奔腾乱马牛。
亭高疑欲动,船去似无忧。
汹涌山方坏,澄清练不收。
中秋谁在此,明月满城头。
()
奔腾:(动)形容许多马跳跃着奔跑,或水流湍急沸腾的样子。
乱马疑欲动无忧:1.没有忧患;不用担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从王命以紓诸侯,晋国无忧。’”《史记·张仪列传》:“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唐罗邺《上东川顾尚书》诗:“龙节坐持兵十万,可怜三蜀尽无忧。”宋朱熹《次瑞泉诗韵》:“终待寒泉食,无忧水镜昏。”2.佛教语。参见“无忧王”、“无忧树”。
澄清:(形)清澈明净:溪水~。②(动)使混乱变为安定:有~天下之志。③(动)比喻搞清楚(事实、问题等):~是非。[反]歪曲。
不收明月:1.明朗的月亮。2.指明珠。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一白鹭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白鹭洲前水,奔腾乱马牛。
亭高疑欲动,船去似无忧。
汹涌山方坏,澄清练不收。
中秋谁在此,明月满城头。

译文:
白鹭亭前的水面波涛汹涌,奔腾的水流像奔马和牛一样狂乱。
高耸的亭子仿佛欲动一般,离去的船只看起来毫无忧愁。
汹涌的水流冲击着山峰,澄清的练水却无法收回。
中秋时节,谁在这里?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城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景色壮丽的金陵(现今南京)景观,以及中秋时节的美景。诗人以巧妙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首先,诗人描绘了白鹭洲前的水面,形容水流汹涌奔腾,犹如马和牛一样狂躁,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接着,他描述了亭子的高耸,给人一种仿佛亭子随时都要动起来的错觉,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动感。

然后,诗人通过描述离去的船只毫无忧愁的样子,暗示了这个地方的宁静和安宁。虽然水流汹涌,但船只却能够安全地穿行其中,暗示了人们在这片景色壮丽的环境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汹涌的水流冲击山峰的景象,以及澄清的练水无法收回的情况。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无穷的力量,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无法掌控之处。

最后,诗人通过问道:“中秋谁在此,明月满城头”,表达了他对这个美景的赞叹和思念之情。中秋时节,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城头,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也暗示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金陵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意象,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思考相结合,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受,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