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摩龙鳞言世事。宋代。苏辙。道师近在真人峰,欲往见之路无従。去年许我入城市,尘埃暗天待不至。莫往莫来劳我心,道书寄我千黄金。茧衣肉食思虑短,文字满前看不见。口传指授要有时,脱去罗网当见之。梅翁汉朝南昌尉,手摩龙鳞言世事。一朝拂衣去不还,身骑白驎翳红鸾。我今虽复堕尘土,道师何不与我语。他年策足投名山,相逢拍手一破颜。
《寄梅仙观杨智远道士》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道师近在真人峰,
欲往见之路无从。
去年许我入城市,
尘埃暗天待不至。
莫往莫来劳我心,
道书寄我千黄金。
茧衣肉食思虑短,
文字满前看不见。
口传指授要有时,
脱去罗网当见之。
梅翁汉朝南昌尉,
手摩龙鳞言世事。
一朝拂衣去不还,
身骑白驎翳红鸾。
我今虽复堕尘土,
道师何不与我语。
他年策足投名山,
相逢拍手一破颜。
诗意:
这首诗词写的是苏辙寄给杨智远道士的信。诗中苏辙表达了对道士的思念和渴望与其见面的愿望。他描述了自己无法前往真人峰见道士的困难,同时表达了对道士口授教导的期望和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引和教诲。苏辙还提到了自己身处尘世的苦闷和迷茫,期望能够与道士交流,以获得启示和指引。最后,他表达了未来希望能够拜访名山,与道士再次相见的憧憬。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道士的崇敬和向往。诗中通过描写自己无法前往真人峰的困境,以及对道士口授教导的期望,展现了苏辙对道士智慧和指引的渴望。他用"道书寄我千黄金"一句,表达了对道士教诲的珍视和重要性。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苏辙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希望通过与道士的交流,解脱尘世的束缚。
最后两句"我今虽复堕尘土,道师何不与我语。他年策足投名山,相逢拍手一破颜"表达了苏辙的愿望。他坦言自己虽然身处尘世,但仍然期望与道士交流,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指引。同时,他也表达了未来希望能够达到名山,与道士再次相见的期待,这种相逢将会带来欢乐和喜悦。
整首诗词充满了对道士智慧和引导的向往,以及对超越尘世的渴望。通过描绘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苏辙表达了对道士的崇敬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首诗也展示了苏辙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与道士再次相见的期待。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