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思山梦中见。宋代。苏辙。行过庐山不得上,湓江城边一惆怅。羡君山下有夷亭,千岩万壑长相向。山中李生好读书,出山作郡山前居。手开平湖浸山脚,未肯即与庐山疏。道州一去应嫌远,千里思山梦中见。青山长见恐君嫌,要须罢郡归来看。
《江州周寺丞泳夷亭》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行过庐山不得上,湓江城边一惆怅。
羡君山下有夷亭,千岩万壑长相向。
山中李生好读书,出山作郡山前居。
手开平湖浸山脚,未肯即与庐山疏。
道州一去应嫌远,千里思山梦中见。
青山长见恐君嫌,要须罢郡归来看。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苏辙游历庐山后,在湓江城边的感慨和思念之情。他羡慕庐山下有一个名为夷亭的地方,夷亭与庐山相望,山峦连绵,景色壮丽。诗中提到一个名叫李生的人,他喜欢读书,在山中居住,并且在庐山前的地方安家。诗人自己则在平湖边开拓土地,尽管他也向往庐山,但迟迟未能离开平湖。他离开道州后,心中认为离庐山有些遥远,千里之外只能将山放在梦中来看。诗人担心长时间不去庐山,庐山会对他产生厌倦之情,因此他决定罢免郡职,回到庐山去看望它。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苏辙对庐山的向往和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展现了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山峦起伏,千岩万壑。庐山成为诗人眼中令人向往的地方,而夷亭则象征着诗人对庐山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思念和矛盾情感。他之前游历过庐山,却无法登上山顶,这使他感到惆怅。虽然他在平湖边有自己的事业,但他心中仍然渴望离开平湖,回到庐山去。他担心长时间不去庐山,庐山会对他失去吸引力,因此决定罢免郡职,重新回到庐山,亲自去感受它的美丽。
这首诗词通过对庐山和夷亭的描写,以及诗人的思念之情,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它展示了诗人苏辙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理想归宿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选择和价值观的思考。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