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通宵龙一战。宋代。苏辙。宿雪虽盈尺,不救春夏旱。吁嗟遍野天不闻,歌舞通宵龙一战。旋开云雾布旌旗,复遣雷霆助舒卷。雨声一夜洗尘埃,流入沟河朝不见。但见青青黍与禾,老农起舞行人歌。污邪满车尚可许,供输到骨期无它。水行天地有常数,岁岁出入均无颇。半年分已厌枯槁,及秋更恐忧滂沱。谁能且共蛟龙语,时布甘泽无庸多。
《和李邦直学士沂山祈雨有应》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宿雪虽盈尺,不救春夏旱。
尽管寒冬的积雪已经达到一尺高,却无法解救春夏的旱情。
吁嗟遍野天不闻,歌舞通宵龙一战。
悲叹声在田野间响彻,却无人能够听到,人们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以期龙能战胜旱情。
旋开云雾布旌旗,复遣雷霆助舒卷。
希望能够驱散遮蔽天空的云雾,展开旌旗,引来雷霆助力解除旱情。
雨声一夜洗尘埃,流入沟河朝不见。
雨声一夜间洗涤尘埃,水流入沟河,早晨已不再见旱情。
但见青青黍与禾,老农起舞行人歌。
只见翠绿的谷黍和禾苗,老农们欢欣起舞,行人们高歌。
污邪满车尚可许,供输到骨期无它。
即使运输中有一些脏污,也能够原谅,只要能供应到饥饿的人们,即使不足以满足需求也无妨。
水行天地有常数,岁岁出入均无颇。
水是自然界中永恒的存在,年复一年地流动,没有偏差。
半年分已厌枯槁,及秋更恐忧滂沱。
已经度过了半年的干旱,对于干枯的景象已经感到厌倦,到了秋天更担心大雨滂沱。
谁能且共蛟龙语,时布甘泽无庸多。
能与蛟龙对话的人,将时时刻刻为大地布置雨水,不再需要过多的祈求。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于干旱的忧虑以及对雨水的期盼。他描绘了旱情的严重程度,表达了人们为解除旱情所做的祈祷和努力。诗中展现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希望能够得到大雨的滋润,解除旱情的困扰。通过自然元素的描绘和人们的行动,表达了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气势恢弘,表达了对人们生活的关切和希望。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