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复作太古意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àn néng fù zuò tài gǔ yì,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君不见武安前堂立曲旃,官高得厚多忧患。
又不见夏侯好妓贫无力,帘箔为衣人莫识。
两人操行虽不同,辛苦经营实如一。
不如君家激水石中流,听之有声百无忧。
笙竽窈眇度溪谷,琴筑凄咽穿林丘。
高人处世心淡泊,众声过耳皆为乐。
退食委蛇石上眠,幽音断续床前作。
正如古人乐易多欢娱,积土为鼓块为桴。
但能复作太古意,君家水乐真有余。
()
君不见前堂:前面的正房。佛寺中僧堂东面中央﹐有安置圣僧之龛﹐其前面称前堂﹐后面称后堂。
忧患:(名)困苦患难:饱经~|生于~。
不见:1.不曾相见。2.见不着;丢失。
两人操行:(名)品行(多指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近]品行。
不同:1.不一样。《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秦卒擒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儒林外史.第一回》:「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2.不答应。3.意见不和。《后汉书·孔融传》:“﹝融﹞与中丞赵舍不同,託病归家。”
经营:(动)①筹划并管理(企业等):~商业|苦心~。②泛指筹划和组织:煞费~|惨淡~。
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走路~骑车快。论手巧,大家都~他。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中流:1.中道,正道。2.江河中央;水中。3.南北朝及南宋时,常用以指长江中游,今九江上下一带地方。4.泛指河流的中游。5.一般;普通。6.指普通的人。
有声:有声誉;著称。
无忧:1.没有忧患;不用担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从王命以紓诸侯,晋国无忧。’”《史记·张仪列传》:“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唐罗邺《上东川顾尚书》诗:“龙节坐持兵十万,可怜三蜀尽无忧。”宋朱熹《次瑞泉诗韵》:“终待寒泉食,无忧水镜昏。”2.佛教语。参见“无忧王”、“无忧树”。

《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君未曾见过武安前堂上立着华丽的帷幔,官位升高了,却带来更多的忧虑。你也未曾见过夏侯好妓因贫穷无力,只能以帷幔为衣,无人识别。两人的品行虽然不同,但辛勤经营实际上是一样的。与其像你家那样激动不安,不如倾听东阳水中的流动声音,这样无忧无虑。笙竽声音低迷地在山谷中回荡,琴弦凄凉地穿越林木丘陵。高人处世心态淡泊,对于众多声音皆能成为乐趣。离开饮食,躺在蜿蜒的石头上入眠,幽音断断续续地在床前响起。正如古人喜欢享受各种欢乐娱乐,用土积累成鼓,用木块敲击成鼓槌。但只有能够再现古代的意境,你家的水乐才真正称得上是丰富多彩。

诗意:
这首诗词主要通过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一方面,诗中描述了官员和妓女的困境,暗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安宁。另一方面,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中的美妙声音,表达了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他认为那些能够超越物质欲望、心态淡泊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呼唤。通过描写武安前堂上的官员和夏侯好妓的境况,诗人以一种冷静的观察者的姿态,揭示了权势和财富背后的困扰和无奈。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乐亭中的自然声音,如笙竽、琴筑等,它们代表了宁静、和谐和自然之美。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清静宁和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诗中的“高人处世心淡泊,众声过耳皆为乐”是诗人对于高尚人物的赞美,他们能够超脱物质的束缚,内心淡泊宁静,对世俗的喧嚣不为所动,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而诗末的“君家水乐真有余”则是对于诗人朋友子瞻的赞美,他的水乐使人感受到了古代的意境,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造诣。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宁静生《和子瞻东阳水乐亭歌》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君不见武安前堂立曲旃,官高得厚多忧患。
你是否看到过武安前堂上竖立的华丽帷幔,官位升高带来的忧虑增多。
又不见夏侯好妓贫无力,帘箔为衣人莫识。
你也未曾看到夏侯好妓因贫穷无力,只能以帷幔为衣,无人知晓。
两人操行虽不同,辛苦经营实如一。
这两个人的行为虽然不同,但辛勤经营的努力却是一样的。
不如君家激水石中流,听之有声百无忧。
与其像你那样忧心忡忡,不如去听君家东阳水中流动的声音,这样就能百无忧虑。
笙竽窈眇度溪谷,琴筑凄咽穿林丘。
笙竽的声音幽远地在溪谷间回荡,琴弦的声音凄凉地穿越林木丘陵。
高人处世心淡泊,众声过耳皆为乐。
高尚的人对待世事心态淡泊,对于众多声音都能以乐观的心态看待。
退食委蛇石上眠,幽音断续床前作。
不再进食,倚靠在弯曲的石头上入眠,幽音断断续续地在床前响起。
正如古人乐易多欢娱,积土为鼓块为桴。
正如古人乐意多样,用土积累成鼓,用木块击打成鼓槌。
但能复作太古意,君家水乐真有余。
但只有能够再现古代的意境,你家的水乐才真正称得上是丰富多彩。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一方面,诗人描写了官员和妓女的困境,暗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安宁。另一方面,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中的美妙声音,表达了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认为那些能够超越物质欲望、心态淡泊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呼唤。通过描写武安前堂上的官员和夏侯好妓的境况,诗人以冷静的观察者姿态,揭示了权势和财富背后的困扰和无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乐亭中的自然声音,如笙竽、琴筑等,它们代表了宁静、和谐和自然之美。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于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