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去后少佳客。宋代。苏辙。君家相国旧元勋,凛凛中丞继后尘。谈笑二年同幕府,风流一倍愈它人。南都去后少佳客,西洛归来多老臣。我亦宦游无久意,它年松竹许相邻。洛水留人一向干,雪泥溢路十分寒。送行我岂无樽酒,多难君知久鲜欢。回首只应怜老病,凌风争看试轻翰。到家定见嵩阳老,问我衰迟未解官。〈司马君实提举嵩山崇福宫。〉
《送吕由庚推官得替还洛中二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君家相国旧元勋,
凛凛中丞继后尘。
谈笑二年同幕府,
风流一倍愈他人。
南都去后少佳客,
西洛归来多老臣。
我亦宦游无久意,
它年松竹许相邻。
洛水留人一向干,
雪泥溢路十分寒。
送行我岂无樽酒,
多难君知久鲜欢。
回首只应怜老病,
凌风争看试轻翰。
到家定见嵩阳老,
问我衰迟未解官。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送别吕由庚推官的作品。吕由庚是苏辙的朋友和同僚,他在洛阳任职期间因为某种原因离开,而苏辙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他离开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吕由庚在京城的崇高地位和威望,他是相国的旧臣、中丞的继任者,风采出众,超过一般人。然而,南京的官员离开之后,洛阳归来的官员大多是年老的臣子,朋友圈变得稀少。苏辙自己也是一个宦游者,对于官场并没有长久的留恋,期待着将来有机会和吕由庚在某个地方相聚,共享松竹之乐。
诗中提到的洛水已经干涸,路上的雪泥也十分寒冷,这些景象象征着离别的凄凉和寂寞。苏辙感叹送别时并没有酒来共饮,因为他知道吕由庚离开后将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鲜少有欢乐之时。
最后,苏辙回望过去,他认为自己应该同情和关怀那些年老和生病的人,同时他也期待能够早日解决自己的官方纠纷,回到家中,再次拜见年老的吕由庚,向他请教衰老和迟延解决官方问题的经验。
赏析:
这首诗词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谊的怀念。苏辙通过描绘吕由庚的崇高地位和风采,以及自己对官场的疏离感,展示了当时官场的残酷和无常。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吕由庚离别的惋惜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希冀。
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和象征,如洛水干涸、路上的雪泥寒冷,这些形象使诗词更加生动有力。整首诗词以朴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增加了读者对于诗意的共鸣和感受。
此外,诗中也表达了对老年和疾病的关怀,以及对迟延官方问题解决的不满。这些内容使得诗词更具人情味和思考性,引发读者对生命、友谊和官场的思考。
总体而言,苏辙的《送吕由庚推官得替还洛中二首》通过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友谊的珍贵和离别的苦痛。诗中融入了对官场的触动,以及对老年和疾病的关切,使得诗词更加丰富多样。这首诗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具有艺术和文化的价值。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