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藤量水短。宋代。苏辙。潭深不可涉,潭小不通船。路断游人止,龙藏白沫旋。翦藤量水短,插石置桥坚。桥外居民少,躬耕不用钱。
诗词:《仙游潭五首·仙游潭》
潭深不可涉,
潭小不通船。
路断游人止,
龙藏白沫旋。
翦藤量水短,
插石置桥坚。
桥外居民少,
躬耕不用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仙游潭五首》之一,描述了仙游潭的景色和周边居民的生活。
诗中首先描绘了仙游潭的特点,潭深无法涉水,潭小无法通船,形象地展示了潭水的幽深与狭小。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前往仙游潭的路途,游人们在路途中发现路断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停下来。这里的路断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隐喻,暗示了人们在追求仙游潭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阻碍。
随后,诗中出现了龙藏白沫旋的描述,给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景象。这里的龙可以理解为仙游潭中的神灵或神话传说中的生物,白沫旋则是形容潭水中波浪翻腾的景象,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然后,诗人描绘了插石置桥的景象,通过剪断藤蔓来测量水深,并用石头搭建桥梁,增加了前往仙游潭的道路的坚固和便利。这里的插石置桥可以理解为克服困难、创造便利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在追求梦想时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观点。
最后,诗人提到桥的外面居民很少,而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自己耕种,不需要花费金钱。这里表达了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强调了朴素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的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仙游潭的景色和描述周边居民的生活,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困难和挑战的克服精神的赞美。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