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高八月自还槎。宋代。苏辙。东夷从古慕中华,万里梯航今一家。夜静双星先渡海,风高八月自还槎。鱼龙定亦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屈指归来应自笑,手持玉帛赐天涯。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是苏辙于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夷从古慕中华,
万里梯航今一家。
夜静双星先渡海,
风高八月自还槎。
鱼龙定亦知忠信,
象译何劳较齿牙。
屈指归来应自笑,
手持玉帛赐天涯。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送别林子中和安厚卿两位学士出使高丽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东夷(高丽)自古以来就向往中华文化,如今两国交往使得他们之间的距离缩短。诗人描绘出夜晚宁静的景象,两颗星星先行渡海,暗示着前程明亮。即使遇到风浪,也会安然回航。诗人还提到鱼龙(指高丽)也能明白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不需要费力争斗。最后,诗人说自己回来后会自嘲地笑,手持玉帛(意为丰厚的礼物)赠予远方,表示对两位学士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赏析:
苏辙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林子中和安厚卿两位学士的送别之情。诗中通过对东夷(高丽)和中华文化的憧憬以及两国距离的缩短的描绘,展现了友好与和平的理念。夜晚宁静的景象和星星先行的意象,给人以希望和信心。诗人通过鱼龙明白忠诚和信任的比喻,表达了对两国友谊的赞美。最后,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回顾自己的送别,表达了对两位学士的感激之情。整首诗词意境清新,言简意赅,表达了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展现了苏辙豁达乐观的性格,并传递了对友谊和和平的美好祝愿。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