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飞蔽空日色薄

出自宋代苏辙的《筠州二咏 黄雀》,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ún fēi bì kōng rì sè báo,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秋风下,黄雀飞。
禾田熟,黄雀肥。
群飞蔽空日色薄,逡巡百顷禾为稀,翾翻巧捷多且微。
精丸妙徼举辄违,乘时席势不可挥。
一朝风雨寒霏霏,肉多翅重天时非,农夫举网惊合围。
悬颈系足肤无衣,百个同缶仍相依,头颅万里行不归。
北方居人厌羔豨,咀噍聊发一笑欷。
()
秋风:1.秋季的风。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3.蟋蟀的别名。
黄雀:亦作'黄爵'。鸟名。雄鸟上体浅黄绿色,腹部白色而腰部稍黄。雌鸟上体微黄有暗褐条纹。鸣声清脆,饲养为观赏鸟。《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成帝时歌谣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辞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桂,赤色,汉家象。华不实,继无嗣也。王莽自谓黄象,黄爵巢其颠也。'此以'黄雀'比喻王莽,后比喻得志之小人。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
禾田:种稻的田地。
逡巡:(书)(动)徘徊不前;迟疑不决:~不前。
席势不可:1.助动词。不可以;不能够:~偏废。~动摇。二者缺一~。2.跟“非”搭配,构成“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3.决不能,必须不。

《筠州二咏 黄雀》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黄雀在秋风中飞翔,禾田成熟,黄雀变得肥壮。它们群飞时遮蔽了天空,使阳光显得暗淡;它们在广阔的禾田中来回飞舞,灵活而敏捷。它们吞咽精细的食物,技巧高超,每次都能避开障碍。黄雀们抓住了时机,利用有利的形势,不会轻易放弃。然而,一旦遭遇寒冷的风雨,它们肉体臃肿,羽毛沉重,无法适应天候的变化。农夫们张开网,将黄雀围困,它们束缚着脖颈,脚被捆绑,身上无法再覆盖一片羽毛。成百上千只黄雀挤在一个笼子里,彼此依靠,它们的头颅将被远远地运往北方。北方的人们对于黄雀已经感到厌倦,它们只是将它当做一道可笑的笑料。

这首诗以黄雀为主题,通过描绘黄雀在秋天的活动和遭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观察。诗词表达了黄雀飞翔的灵活和敏捷,以及在逆境中所面临的困境。黄雀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自由,而农夫的捕捉则象征着世俗的束缚和压迫。诗人通过以黄雀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和生物形象为基础,通过寓意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的命运和社会问题。它通过对黄雀的描绘,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诗词也批判了社会对于个体的限制和压迫,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这首诗词在描写细节上生动而准确,运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和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黄雀飞翔的轻盈和自由,以及农夫捕捉的紧张和残酷。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摹和对生物形象的运用,展示了作者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触动。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呈现了苏辙才情横溢的写作风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