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过白鹤峰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uè guò bái hè fēng,诗句平仄:仄仄平仄平。
大道与众往,疾驱祗自尘。
徐行听所之,何者非吾身。
却过白鹤峰,鸡犬来相亲。
筑室依果树,有无通四邻。
安眠岂有足,良夜惟恐晨。
晨朝亦何事,倦对往来人。
()
大道:1.宽阔的道路。2.正确的道理
何者吾身鸡犬相亲:互相亲爱;相亲近。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
筑室:建筑屋舍。见'筑室道谋'。
果树:所结果实可供食用的树木,通称为:果树,如桃树、苹果树等。
有无:1.有或无。2.指家计的丰或薄。3.指有馀与不足。4.所有。5.古代哲学范畴。
四邻:四邻sìlín[one’snearneighbours]周围的邻居;左邻右舍街坊四邻
良夜:1.美好的夜晚。2.深夜;长夜。
惟恐:同“唯恐”。
何事:什么事;哪件事。为何,何故。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是一首宋代苏辙创作的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大道与众往,疾驱祗自尘。
徐行听所之,何者非吾身。
却过白鹤峰,鸡犬来相亲。
筑室依果树,有无通四邻。
安眠岂有足,良夜惟恐晨。
晨朝亦何事,倦对往来人。

译文:
大道上人们匆匆而行,快马飞驰扬起尘土。
我慢慢行走,聆听四方的声音,何事不与我有关。
经过白鹤峰,鸡犬相互相亲。
在果树下建筑房屋,与四邻互通有无。
安眠何曾足够,美好的夜晚唯恐天明。
早晨又有何事,疲倦地与往来的人们相对。

诗意:
这首诗以行旅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凡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诗中描述了作者行走于大道上,感叹行人匆匆忙忙,而自己以悠闲的步伐走过。他在路上聆听四周的声音,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与他自身有关。在白鹤峰旁边,鸡犬互相亲近,展现了自然和谐的景象。他选择在果树下建房屋,与邻居和睦相处。然而,作者也表达了对宁静夜晚的珍惜,害怕美好的夜晚过得太快。早晨来临时,他感到疲倦,对于经过的行人也感到厌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行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平凡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诗人以自身的行走为切入点,通过对比行人的匆忙与自己的从容,强调了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在描绘白鹤峰和果树下的邻里和睦时,展现了自然和谐的美好景象。然而,在对夜晚的描写中,诗人也传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不舍和对平凡生活的珍惜之情。最后,诗人对于早晨的疲倦和对行人的厌倦,传达了一种对于繁忙世事的疲惫和倦怠感。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展示了对于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通过对于日常琐事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于安宁与宁静的渴望,以及对于繁忙生活的厌倦。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和情感抒发,呈现出了一种平和而深沉的诗意,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实与平凡之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