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孤城愈不群

出自宋代毛滂的《东堂独坐怀琳老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ǎo qù gū chéng yù bù qú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柏炉烟尚余薰。
老去孤城愈不群
沙上晚晴知独往,堂中秋思与谁分。
隔溪有伴萧萧竹,对户无情冉冉云。
南北东西均是寄,定回归雁不应闻。
()
孤城不群晚晴:1.谓傍晚晴朗的天色。南朝梁何逊《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振衣喜初霽,褰裳对晚晴。”唐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明唐寅《题画》诗:“草阁吟秋倚晚晴,云山满目夕阳明。”2.比喻晚年处境优裕。《新民晚报》1987.2.24:“他呢,笑谈白头逢盛年,人间重晚晴。”
有伴无情:(形)没有感情:~无义。②(动)不留情:~打击。
冉冉云回归:(动)回到(原来地方);归回:~自然|~祖国。
不应:不回应。不须、不该。不是、过失。不知。

《东堂独坐怀琳老二首》是宋代毛滂创作的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柏炉烟尚余薰。
老去孤城愈不群。
沙上晚晴知独往,
堂中秋思与谁分。
隔溪有伴萧萧竹,
对户无情冉冉云。
南北东西均是寄,
定回归雁不应闻。

中文译文:
柏木炉中的烟雾尚未散去。
年老后,孤独的城市更加与众不同。
在沙地上,晚晴时分我知道独自前行,
在堂中,秋天的思念与谁分享?
隔着溪水,有伴的是那一片片萧瑟的竹子,
对着户外,无情的是那一片片飘动的云。
无论南北东西,都是我寄托之处,
但是归来的雁儿并不应该听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东堂独坐时的心境和思考。首先,柏木炉中的烟雾尚未散去,给人一种静谧、悠远的感觉。接着,作者提到自己年老后,感觉更加孤独,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这可能是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和思考。

然后,作者描述了在晚晴时分独自前行的情景,沙地上的景象表明他的行走是在一片荒凉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东堂中,作者思念着秋天,思念之情却无人分享,体现了他的孤独和寂寞。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述隔溪而立的竹子和户外的云朵,表达了自然界中的冷漠和无情,与作者内心的孤独相呼应。无论是竹子还是云朵,都是与作者相对而立的存在,但它们并不关心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乡的期盼,他将自己的思念和寄托都寄托在了故乡。然而,归来的雁儿并不应该听到他的思念和呼唤,这或许是对遥远的故乡和失去的归属感的无奈和惆怅。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作者在东堂独坐时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诗词中的景物和情感相互映衬,给人一种深沉而凄美的感觉,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内心的追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毛滂

毛滂(1056——?约1124), 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人。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毛滂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毛滂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