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复何人。宋代。晁补之。黄子似渊明,城市亦复真。陈君有道举,化行闾井淳。张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嗟予竞何为,十驾曦后尘。文章不急事,用意斯已勤。平生不共饮,叹息无与亲。问道伯昏室,何人独知津。各在天一方,泪落衣上巾。归休可共隐,山中复何人。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二十》是晁补之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黄子似渊明,城市亦复真。
黄子,指黄庭坚,他的才华和品德被比作陶渊明,表明他在文学和人格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城市的景象也展现出了真实的一面。
陈君有道举,化行闾井淳。
陈君,指陈亮,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正直和纯真的行为感化了闾井(指乡村小民)。这里表达了对陈亮的赞扬和景仰。
张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
张侯,指张炎,公瑾,指陆游,他们的文学风采和思想在春天的泉水中流淌,表明他们的作品新颖而有活力。
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
高才指的是苏轼,晁补之以自谦之辞表示自己无法与苏轼相比。淮海一髯秦,指淮海一带以及陕西一带的文人。
嗟予竞何为,十驾曦后尘。
嗟予,指自己,晁补之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感到追悔和无奈。十驾曦后尘,意味着自己追随在许多文学巨匠之后,无法超越他们的成就。
文章不急事,用意斯已勤。
晁补之认为文章并不是紧急的事情,但他对于诗词的用心和努力却是充满的。
平生不共饮,叹息无与亲。
晁补之表示自己一生中无法与大家共同饮酒,感叹无法与亲近的人们共享欢乐。
问道伯昏室,何人独知津。
询问道伯,指陶渊明,他的诗作在深居简出的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晁补之想知道有谁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领悟他的诗意。
各在天一方,泪落衣上巾。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地方,泪水滴落在衣服上的巾带上,表达了晁补之对于离散和别离的忧伤之情。
归休可共隐,山中复何人。
回到家中可以共同隐居,山中又有何人?这里表达了对于归隐山林的向往和思考。
这首诗词表达了晁补之对于自己文学成就的自谦和追悔之情,同时也融入了对于其他文人才子的赞美和景仰,流露出对于离散和归隐的思考和向往。整体上,诗词描绘了一个文人在宋代社会中的心境和情感体验。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