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年来七十余

出自宋代苏辙的《除日》,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jué nián lái qī shí yú,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
年年最後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
最後道德:(名)一定社会阶段形成的通过舆论约束人们言行的准则和规范:~败坏|伦理~。
无蠹风波:(名)比喻波折和纠纷:平息~。
赋归欤

《除日》
年年最後饮屠酥,
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
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
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
每因吾党赋归欤。

中文译文:
每年最后一次饮用屠酥,
不知不觉已过七十余年。
十二岁时开始讲学,如今已是春秋时节,
五千篇文章道德之书尽皆适合亲近阅读。
木制经书经历了霜雪,却没有被虫蛀侵蚀,
船只在风波中航行,装载的只是虚无的文字。
自怪多年来作为客人在箕颍流浪,
每每因为我所属的党派而被赋予归乡之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在宋代写的,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一种对党派归属和人生经历的思考。

诗的第一句写道每年最后一次饮用屠酥,屠酥是一种用来祭祀祖先的食品,意味着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终结。接着,诗人提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七十余年,暗示了岁月如梭,时间不可逆转。

第二句描绘了诗人年少时开始讲学,如今已是晚年。十二岁开始讲学,表示他早年就有学问,而现在已经是春秋之年,意味着他已经历了很长时间。他所讲的是五千篇道德文章,表明他在教导人们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第三句描述了经书的情况,虽然经历了霜雪,却没有被虫蛀侵蚀。这里可以理解为即使岁月流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仍然能够保持不朽。

第四句以船只出海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学问,即使在风波中航行,所装载的只是虚无的文字。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学问和成果的怀疑,认为它们是否真正有意义和价值。

最后两句表示诗人长期作为客人在箕颍流浪,每次因为党派关系而被赋予归乡之责。这可能暗示了他对政治和党派归属的矛盾感和困扰。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岁月流转、人生经历、学问和党派归属的思考。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学问和政治的怀疑和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