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驱白牯出柴门

出自宋代张耒的《正月十八日四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uǎn qū bái gǔ chū zhài mé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收灯城市接荒村,翁媪耽眠日已暾。
何事牧童能早起,缓驱白牯出柴门
()
城市:(名)工商业、交通运输都比较发达,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荒村:荒村huāngcūn[desolateandout-of-the-wayvillage;desertedvillage]偏僻荒凉、人烟稀少的村落。
牧童:(名)放牛放羊的孩子。
早起柴门:1.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2.代指贫寒之家;陋室。3.犹杜门,闭门。

《正月十八日四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收灯城市接荒村,
翁媪耽眠日已暾。
何事牧童能早起,
缓驱白牯出柴门。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正月十八这一清晨的景象。城市和农村逐渐收起了夜晚的灯火,老人们仍沉浸在懒散的睡眠中。然而,牧童却能够早早起床,悠闲地赶着白色的牛,推开柴门,出去采集柴火。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城市与农村的对比,以及对老人和牧童不同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的节奏。首句“收灯城市接荒村”中的“收灯”一词,表达了城市夜晚的结束,而“接荒村”则强调了农村的质朴和自然。第二句“翁媪耽眠日已暾”通过描绘老人沉睡的状态来突出他们的悠闲和安逸。接着,诗人提出疑问:“何事牧童能早起”,暗示牧童的早起与老人们的懒散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缓驱白牯出柴门”以形象的方式描绘了牧童推开柴门,驱赶着白色的牛去采集柴火,进一步强调了农村生活的朴素和自给自足。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以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生活态度的反差。诗人对农村的描绘充满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整体上,这首诗词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张耒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