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条寻藕怯船移

出自宋代晁补之的《阮郎归》,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pān tiáo xún ǒu qiè chuán yí,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一濠秋水净涟漪。
红妆照水嬉。
攀条寻藕怯船移
浮萍湿绣衣。
临好景,惜轻归。
夕阳洲渚迷。
城门灯火簇轮蹄。
沙鸥飞去时。
()
秋水:(名)①秋天江湖里的水。②比喻女子的眼睛:望穿~。
涟漪:(书)(名)细小的波纹:微风拂过,湖面漾起层层~。
红妆:同“红装”。
攀条浮萍:又称“青萍”。单子叶植物,浮萍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体叶状,浮在水面。叶扁平,两面都是绿色,下面有一条根。广布于世界各地。全草入药。
绣衣:彩绣的丝绸衣服。古代贵者所服。今多指饰以刺绣的丝质服装。见'绣衣直指'。
城门:城门chéngmén城墙上的门洞,设有可关闭的门,供人出入或用作防御
飞去

这首诗词《阮郎归》是晁补之在宋代创作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濠秋水净涟漪。
红妆照水嬉。
攀条寻藕怯船移。
浮萍湿绣衣。
临好景,惜轻归。
夕阳洲渚迷。
城门灯火簇轮蹄。
沙鸥飞去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阮郎即将归来的场景。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清澈的水面上泛起的涟漪,红妆的女子在水边嬉戏玩耍。女子攀住船边的枝条,寻找莲藕,但因害羞而船摇得很轻。浮萍在水中打湿了她的绣衣。诗人在这美好的景色面前感到惋惜,因为夕阳使小岛和河滩变得迷离,城门处的灯火聚集起来,马蹄声嘈杂。这时,沙鸥飞过,阮郎已经离去。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晁补之对阮郎的思念和对归乡的期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秋水的净涟漪、红妆女子的嬉戏、夕阳的余晖以及城门处的灯火等形象描绘了一个美丽而温馨的归乡场景。诗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传递出对阮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离别的惋惜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人物情感与环境相融合,展现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厚意。晁补之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及富有意境的语言,使诗词更具感染力。同时,诗中对于离别和归乡的情感的表达,也使人们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思念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朗读
()